【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1、摩托车发动机传动腔内安装有变速系统,一般采用cvt变速系统(无级变速),但是传动腔内的散热效果不佳,容易导致无级变速器的散热不良,内部温度过高,影响动力传递的稳定性,还会加速零部件的磨损或变形,缩短发动机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发动机,包括:
4、曲轴箱,所述曲轴箱内部具有相互独立的腔室和侧腔室,所述曲轴箱上设有与所述腔室内部相通的进风口;
5、无级变速器,所述无级变速器包括设于所述腔室内的主动轮组件、从动轮组件以及传动部分,以及与所述主动轮组件和所述从动轮组件连接并位于所述侧腔室内的传动组件;
6、导风腔室,设置于发动机的曲轴箱盖的内侧面上对应于主动轮组件的位置处,所述导风腔室由所述曲轴箱盖的内侧面和设置于其上的导风隔板围合而成;所述导风腔室朝向所述主动轮组件的一侧同轴设置有一导风口,所述导风口用于使所述导风腔室与所述主动轮组件所在的腔室连通,所述主动轮组件与从动轮组件均设置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导风腔室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通风口;
7、上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曲轴箱上靠近并位于从动轮组件的上方,用于供到达此处的气体流出所述腔室外;以及
8、下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曲轴箱上并位于所述从动轮组件的下方,用于供到达此处的气
9、进一步的,本发动机还包括:
10、第一螺旋导风部,其设置于所述腔室上绕所述主动轮组件上远离所述从动轮组件的外边缘处分布,且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的输入端位于所述主动轮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的输出端绕所述主动轮组件上远离所述从动轮组件的外边缘后向下且向所述下出风口的方向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将来自于所述导风口的一部分气体导流至所述下出风口和从动轮组件上靠近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的位置处,经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的气体一部分自所述下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向所述上出风口处流动,并从所述上出风口流出;
11、第二螺旋导风部,其设置于所述导风腔室朝向所述主动轮组件的一侧并分布于所述主动轮组件上远离所述从动轮组件的外边缘外,所述第二螺旋导风部的一端位于所述主动轮组件的上方,另一端朝向所述从动轮组件方向;所述第二螺旋导风部将来自于所述导风口的另一部分气体导流至所述从动轮组件处;
12、第三螺旋导风部,设置于所述腔室上绕所述从动轮组件上远离所述主动轮组件的外边缘分布的第三螺旋导风部,第三螺旋导风部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二螺旋导风部的另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三螺旋导风部的出风端靠近所述上出风口,所述第三螺旋导风部用于将来自于所述第二螺旋导风部的气体导流至所述上出风口。
13、进一步的,所述曲轴箱设置有一附体以用于将曲轴箱内部空间一分为二以形成所述腔室和所述侧腔室,所述附体与所述曲轴箱盖之间形成所述腔室,所述主动轮组件的主动轮部分、从动轮组件的从动轮部分以及传动部分均设置于所述腔室内;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附体上并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附体上设有附体风道,所述附体风道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通过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导风腔室相连通。
14、进一步的,所述附体具有正对所述曲轴箱盖设置的正壁以及自所述正壁的周缘向所述曲轴箱盖的方向延伸而成的周壁,所述进风口及上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周壁上;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及第三螺旋导风部靠近所述正壁的边缘处设置。
15、进一步的,所述曲轴箱盖的内侧面具有一开口朝向所述主动轮组件的凹槽,所述导风隔板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以与其围合形成所述导风腔室;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壁朝向所述曲轴箱盖的上端方向以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16、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上远离所述从动轮组件的部分槽壁向所述主动轮组件的方向凸伸出所述导风隔板,所述槽壁凸伸出所述导风隔板的部分呈开口朝向所述从动轮组件方向并靠近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
17、进一步的,所述凹槽上位于所述通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导风隔板包括设有所述导风口的板体以及与所述板体固接的限位部,所述板体与所述曲轴箱盖可拆卸连接以覆盖所述凹槽的开口,所述限位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槽位置对应且能够滑动装配在所述第一插槽内的限位支耳。
18、进一步的,本发动机还包括叶轮,设置于所述主动轮组件朝向所述导风隔板的一侧面,用于将来自于导风腔室的气体增压增速。
19、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腔室内并呈间隔布置的主动驱动盘和主动移动盘,以及第一段伸进所述腔室内并与所述主动驱动盘和所述主动移动盘轴接的曲轴,所述曲轴的第二段位于所述侧腔室内;
20、所述从动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腔室内并呈间隔布置的从动驱动盘和从动移动盘,以及第三段伸进所述腔室内并与所述从动驱动盘和所述从动移动盘轴接的次级离合轴,所述次级离合轴的第四段位于所述侧腔室内;
21、所述传动部分为套接在所述曲轴和所述次级离合轴上且一端位于分布于所述主动驱动盘和主动移动盘之间而另一端分布于所述从动驱动盘和所述从动移动盘之间的传动带。
22、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侧腔室内并与所述曲轴的第二段连接的油泵主动齿轮和平衡主动齿轮、位于所述平衡主动齿轮一侧的曲柄连杆总成、位于所述曲轴一侧的平衡轴以及设于所述平衡轴上并与所述平衡主动齿轮啮合的平衡从动齿轮;以及
23、设于所述侧腔室内并与所述次级离合轴第四段连接的离合器总成、设于所述离合器总成一侧的二级主动齿轮、与所述曲轴箱连接并位于所述二级主动齿轮一侧的副轴、与所述副轴轴接的副轴齿轮、与所述曲轴箱连接并位于所述副轴一侧的主轴、与所述主轴轴接并与所述二级主动齿轮啮合的二级从动齿轮以及设于所述二级从动齿轮一侧并与所述副轴齿轮啮合的主轴齿轮。
2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曲轴箱内部划分出相互独立的腔室和侧腔室,将无级变速器核心的主动轮部分、从动轮部分和传动带置于腔室内,而传动组件等其余部件安装在侧腔室内,使发动机内部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有序,避免各部件之间相互干扰、拥挤,充分利用了内部空间,让整个发动机结构更紧凑。二、通过进风口引入冷风,经导风腔室引导,对准主动轮组件、从动轮组件及传动部分进行热交换降温,能有效带走无级变速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防止这些关键部件因过热出现性能下降、零部件磨损加剧甚至损坏等问题,保障了整个发动机的正常可靠运行。三、第一螺旋导风部设置在主动轮组件外边缘,可对进入腔室的部分气体针对性导流,先对准主动轮部分降温,再作用于其外边缘区域,且顺时针运转时,还能有部分风对靠近主动轮部分的从动轮部分进行降温。第一螺旋导风部强化主动轮局部热交换,避免局部过热,全面保障主动轮组件散热效果。第二螺旋导风部能将风引导至从动轮组件,实现对从动轮组件冷却,避免中心区域散热不佳导致的局部过热及性能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设置有一附体以用于将曲轴箱内部空间一分为二以形成所述腔室和所述侧腔室,所述附体与所述曲轴箱盖之间形成所述腔室,所述主动轮组件的主动轮部分、从动轮组件的从动轮部分以及传动部分均设置于所述腔室内;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附体上并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附体上设有附体风道,所述附体风道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通过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导风腔室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体具有正对所述曲轴箱盖设置的正壁以及自所述正壁的周缘向所述曲轴箱盖的方向延伸而成的周壁,所述进风口及上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周壁上;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及第三螺旋导风部靠近所述正壁的边缘处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盖的内侧面具有一开口朝向所述主动轮组件的凹槽,所述导风隔板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以与其围合形成所述导风腔室;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壁朝向所述曲轴箱盖的上端方向以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上远离所述从动轮组件的部分槽壁向所述主动轮组件的方向凸伸出所述导风隔板,所述槽壁凸伸出所述导风隔板的部分呈开口朝向所述从动轮组件方向并靠近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上位于所述通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导风隔板包括设有所述导风口的板体以及与所述板体固接的限位部,所述板体与所述曲轴箱盖可拆卸连接以覆盖所述凹槽的开口,所述限位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插槽位置对应且能够滑动装配在所述第一插槽内的限位支耳。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叶轮,设置于所述主动轮组件朝向所述导风隔板的一侧面,用于将来自于导风腔室的气体增压增速。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腔室内并呈间隔布置的主动驱动盘和主动移动盘,以及第一段伸进所述腔室内并与所述主动驱动盘和所述主动移动盘轴接的曲轴,所述曲轴的第二段位于所述侧腔室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于所述侧腔室内并与所述曲轴的第二段连接的油泵主动齿轮和平衡主动齿轮、位于所述平衡主动齿轮一侧的曲柄连杆总成、位于所述曲轴一侧的平衡轴以及设于所述平衡轴上并与所述平衡主动齿轮啮合的平衡从动齿轮;以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设置有一附体以用于将曲轴箱内部空间一分为二以形成所述腔室和所述侧腔室,所述附体与所述曲轴箱盖之间形成所述腔室,所述主动轮组件的主动轮部分、从动轮组件的从动轮部分以及传动部分均设置于所述腔室内;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附体上并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附体上设有附体风道,所述附体风道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通过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导风腔室相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附体具有正对所述曲轴箱盖设置的正壁以及自所述正壁的周缘向所述曲轴箱盖的方向延伸而成的周壁,所述进风口及上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周壁上;所述第一螺旋导风部及第三螺旋导风部靠近所述正壁的边缘处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盖的内侧面具有一开口朝向所述主动轮组件的凹槽,所述导风隔板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以与其围合形成所述导风腔室;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凹槽的槽壁朝向所述曲轴箱盖的上端方向以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上远离所述从动轮组件的部分槽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毅,刘学刚,周林,蒋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