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介绍
1、在日本特开2019-00630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与能够搭载电池组的车辆下部结构相关的技术。在该在先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在下边梁内且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电池组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冲击吸收部的结构。
2、在上述在先技术中,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以下,称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侧面碰撞载荷(冲击载荷)的至少一部分被冲击吸收部吸收,但由于在冲击吸收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设置有电池组(以下,称为“蓄电池”),因此向该蓄电池输入的输入载荷有可能变大。
3、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能够使输入到蓄电池的冲击载荷降低的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具备:一对下边梁,其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向构件,其在与所述一对下边梁连接的蓄电池的车辆上方侧且在该一对下边梁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该一对下边梁连接;冲击吸收部,其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下边梁内,并配置成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所述横向构件以及所述蓄电池重叠,并且设置有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将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输入的冲击载荷向该横向构件侧引导。
2、在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具备一对下边梁、横向构件以及冲击吸收部。一对下边梁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向构件在与该一对下边梁连接的蓄电池的车辆上方侧且在该一对下边梁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横向
3、另一方面,冲击吸收部分别被设置在一对下边梁内,并配置成在车辆侧视观察时与横向构件以及蓄电池重叠。因此,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输入的冲击载荷会被该冲击吸收部吸收。在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该冲击吸收部中设置有第一引导部,通过该第一引导部而能够将该冲击载荷向横向构件侧引导(传递)。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对载荷的传递方向进行控制。
4、而且,通过第一引导部而将冲击载荷向设置于蓄电池的车辆上方侧的横向构件侧引导,从而在本专利技术中向蓄电池输入的冲击载荷会相对减少。另外,此处的“引导”是指,传递载荷的比例比其他的部位大。
5、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冲击吸收部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排列并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多个能量吸收部,所述第一引导部由一部分所述能量吸收部构成。
6、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冲击吸收部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能量吸收部,通过该能量吸收部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在此,第一引导部由该多个能量吸收部中的一部分能量吸收部构成。
7、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中,关于相同能量吸收部中的一部分能量吸收部,作为第一引导部以使刚性高于其他的能量吸收部等方式能够实施冲击载荷的传递,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冲击载荷的载荷传递方向进行控制。
8、第三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能量吸收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剖切时的截面形状设为封闭截面形状。
9、在第三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能量吸收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剖切时的截面形状设为封闭截面形状,与该截面形状设为开放截面形状的情况相比,冲击吸收部自身能够获得较高的刚性,能够相应地增大由塑性变形实现的冲击能量的吸收量。
10、第四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构成所述第一引导部的能量吸收部的刚性高于其他的能量吸收部。
11、在第四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构成第一引导部的能量吸收部具有高于其他的能量吸收部的刚性,从而能够实施冲击载荷的载荷传递方向的控制。
12、第五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蓄电池经由紧固部而紧固于所述下边梁上,所述冲击吸收部被构成为包括将所述冲击载荷向所述紧固部侧引导的第二引导部。
13、在第五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蓄电池经由紧固部而紧固(连接)于下边梁上。冲击吸收部被构成为包括第二引导部,通过该第二引导部而能够将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输入的冲击载荷向该紧固部侧引导。
14、蓄电池的紧固部被设为高刚性,因此,通过利用该第二引导部而将冲击载荷向该紧固部侧进行引导,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使向蓄电池输入的冲击载荷降低。此外,通过将该冲击载荷向横向构件侧引导并也向紧固部侧引导,从而整个下边梁能够平衡地吸收冲击,结果能够实现下边梁自身的耐力的提高。
15、第六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五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构成所述第二引导部的能量吸收部的刚性高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以外的其他的能量吸收部。
16、在第六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构成第二引导部的能量吸收部具有高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以外的其他的能量吸收部的刚性,从而能够实施冲击载荷的载荷传递方向的控制。
17、第七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中,构成该第一引导部的能量吸收部中的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能量吸收部与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能量吸收部相比被配置在车辆上方侧。
18、在第七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第一引导部中,构成该第一引导部的能量吸收部中的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能量吸收部与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能量吸收部相比被配置在车辆上方侧,从而能够将从蓄电池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下边梁的下部侧)输入的冲击载荷向蓄电池的车辆上方侧(横向构件侧)引导。
19、第八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所述第一引导部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能量吸收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
20、在第八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在第一引导部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邻的能量吸收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从而重叠的范围内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输入的冲击载荷的载荷传递效率上升。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冲击载荷。
21、第九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构成为包括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而朝向车辆上方侧倾斜的倾斜部。
22、在第九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第一引导部被构成为包括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而朝向车辆上方侧倾斜的倾斜部,能够经由该倾斜部而朝向车辆上方侧(横向构件侧)实现冲击载荷的载荷传递。这样,通过设置倾斜部,而增加了载荷传递方向的控制的自由度(设计的自由度)。
23、第十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为,在第九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倾斜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端部被设置在与紧固于所述下边梁上的紧固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且该倾斜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端部被设置在与所述紧固部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
24、在第十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倾斜部的外端部被设置在与蓄电池和下边梁的紧固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具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具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中,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塩田让,安部聡,涂木哲夫,荒川盛司,远藤宪作,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