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装配,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本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的电池包。
技术介绍
1、等电位连接是使电气装置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装置外部分间电位保持基本相等的一种电气连接。下壳体作为电池包与汽车底盘和座舱连接要素,为实现整车的静电防护、电磁干扰防护和人员触电安全要求,下壳体往往需要可靠,低成本的等电位设计。由于辊压钢制成的下壳体,其强度较高,接近于自攻螺钉的强度,采用自攻螺钉连接会发生变形导致壳体报废,因此目前对于辊压钢壳体主要通过螺栓来实现不同金属部件之间的等电位,也有在两个金属面间采用导电垫片进行等电位连接。
2、然而采用螺栓紧固时,由于螺栓旋转特性常常会损坏钢体表面的电泳层,在车辆运行中会带来腐蚀和等电位失效问题。而两个金属面之间采用导电垫片的形式,其对装配或焊接要求较高,增加了工艺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以保证等电位连接的可靠性,且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所述等电位连接结构设于电池包壳体与液冷板之间,且所述等电位连接结构包括相连的第一导电支架和第二导电支架,所述第一导电支架连接在所述液冷板上,所述第二导电支架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的壳体横梁上,所述第一导电支架和所述第二导电支架构成所述壳体横梁与所述液冷板之间的等电位连接。
4、进一步的,所
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电支架呈“l”型,并具有连接于一起的横向板体和竖向板体;所述横向板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支架上,所述竖向板体连接在所述壳体横梁上。
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横梁上设有拉铆螺母,所述竖向板体通过螺栓螺接在所述拉铆螺母上。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支架和所述第二导电支架可拆卸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支架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导电支架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两者之一上设有拉铆螺母,所述第一导电支架和所述第二导电支架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两者另一上的螺栓与所述拉铆螺母螺接相连。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孔为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长轴沿所述第一导电支架指向所述壳体横梁的方向延伸。
10、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包壳体的壳体边梁与所述液冷板之间设有等电位连接点;所述等电位点位于所述壳体边梁的端部。
11、进一步的,所述等电位连接点包括贯穿所述壳体边梁和所述液冷板的通孔,以及设于所述通孔中的抽芯铆钉;所述抽芯铆钉的铆钉头压接在所述壳体边梁上,所述抽芯铆钉的法兰面与所述液冷板铆接。
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3、本技术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通过设置相连的第一导电支架和第二导电支架,并使得第一导电支架与液冷板连接,第二导电支架与壳体横梁连接,由此可实现壳体横梁与液冷板之间的等电位连接,也即实现电池包壳体与液冷板支架的等电位连接,且也能够保证等电位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便于安装连接,同时相比于高要求的装配或焊接方式,其也利于降低制造成本,而有着很好的使用效果。
14、此外,第一导电支架采用“几”字型,并具有拱起部和连接端,一方面使得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及成本低,且可利用“几”字型结构,增加第一导电支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便便于提高第一导电支架与液冷板和第二导电支架的连接。第二导电支架采用“l”型,其也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机成本低的特点,且“l”型设计结构,也便于第二导电支架与第一导电支架和壳体横梁的连接,并可以吸收一定的装配误差。
15、其次,采用拉铆螺母和螺栓的连接,使得第二导电支架上的竖向板体与壳体横梁螺接,便于安装操作的同时,也可避免采用自攻螺钉连接导致的壳体变形,且也能够保证连接的可靠性。第一导电支架和第二导电之间螺接相连,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操作的特点,且能够保证第一导电支架和第二导电支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16、此外,第二安装孔为长条孔,其能够吸收装配误差,并可防止装配后的应力集中。在壳体边梁与液冷板之间设置等电位连接点,并将等电位连接点布置在壳体边梁的端部,不仅可实现壳体边梁与液冷板之间的等电位连接,而且也便于等电位点的安装操作。等电位电采用贯穿壳体边梁和液冷板的通孔,以及设于通孔中的抽芯铆钉,使得抽芯铆钉的铆钉头压接在壳体边梁上,抽芯铆钉的法兰面与液冷板铆接,其结构简单,连接可靠。
17、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中设有如上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
18、本技术的电池包,通过采用上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不仅可保证等电位电连接的可靠性,而且也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壳体的等电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葛有为,许可,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