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505814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22 1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场地有机污染物修复技术领域,具公开了一种场地重质非水相污染物的自识别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具有多重核壳结构,所述多重核壳结构具有由内至外依次分布的内核、中间层和包衣层;其中,所述内核含有改性零价铁、电子穿梭体和生物刺激材料;所述中间层含有脱氧剂;所述包衣层含有脂溶性材料。所述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具备DNAPL相污染物的选择性识别功能,包衣层在遇到DNAPL相污染物或高浓度水中油时,可以发生自溶解,从而启动DNAPL相污染物修复药剂释放,实现DNAPL相及时高效净化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场地有机污染物修复,具体涉及一种场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印染、制药等行业中大量原辅料和产品在生产、储存及运输过程中进入到自然环境中,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氯代烃、多氯联苯为代表的有机溶剂,属于持久性污染物,含有一个或多个氯原子的有机物,密度大于地下水、溶解度较低,同时具有低粘滞性、“三致”毒性的特征,称为重质非水相污染物(dnapl),能穿透非饱和带及饱和带而滞留在含水层底部。受地下水流速及介质非均质性的影响,氯代烃的dnapl相污染物通过迁移扩散形成污染羽,成为危害厂区及周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风险隐患。因此,针对石化场地dnapl污染治理药剂利用率低、精准性差的难点,开发一种高效、精准的针对性材料意义重大。

2、针对含氯污染物为主的dnapl污染修复治理主要有原位化学氧化还原、可渗透反应墙、原位抽出处理及微生物降解等技术,以上技术在国内外工程中均有应用。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采取将修复药剂通过压力注入到dnapl污染地层,通过药剂与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具有多重核壳结构,所述多重核壳结构具有由内至外依次分布的内核(3)、中间层(2)和包衣层(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3)的粒径为20-3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3)还含有第一粘合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2)的厚度为5-1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具有多重核壳结构,所述多重核壳结构具有由内至外依次分布的内核(3)、中间层(2)和包衣层(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3)的粒径为20-3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3)还含有第一粘合剂;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2)的厚度为5-1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2)还含有第二粘合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衣层(1)的厚度为10-2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脂溶性材料选自脂肪酸和/或石蜡;

8.一种制备重质非水相污染物自识别修复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以改性零价铁、电子穿梭体、生物刺激材料和第一粘合剂的总重量为100重量%,所述改性零价铁的含量为40-60重量%,所述电子穿梭体的含量为1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明波马仕慈刘政伟张树才林笑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