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精密减振,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器和减振系统。
技术介绍
1、包括螺旋弹簧的减振系统已广为人知,该螺旋弹簧主要采用钢弹簧形式。在这种系统中,需与地面隔离的负载被安装在三个或更多减振器上,这些减振器包含至少在垂直方向上有效的螺旋弹簧。此外,该减振系统的减振效果可通过将其配置为主动减振系统来提升。在主动减振系统中,传感器被布置于待减振的负载及/或地面上,并通过控制回路控制至少一个致动器,该致动器主动抵消振动。特别地,非接触式致动器被用作致动器,尤其是基于洛伦兹原理的致动器。
2、然而,在主动减振系统中,螺旋弹簧浮起过程中会产生扭矩,进而引发水平力,这种水平力通常会导致负载水平偏移或扭转,这是不希望出现的现象。并且,在主动减振系统中,水平偏移或扭转尤为不利,因为非接触式致动器的相对部件会因此发生相对偏移或扭转。例如,在洛伦兹线圈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限位套筒与浮动顶板之间间隙过小或者直接接触,同时柱塞线圈接触永磁体,或者至少会导致柱塞线圈与永磁体之间的气隙大小不再符合规定要求。
3、因此,在主动减振系统中,螺旋弹簧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与所述顶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转接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被动减振组件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被动减振组件位于所述通孔内的部分与所述通孔的内侧壁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位置调节孔;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所述转接板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转接板与所述底板是连接的,且所述位置调节孔的内侧壁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与所述顶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转接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被动减振组件穿过所述通孔,且所述被动减振组件位于所述通孔内的部分与所述通孔的内侧壁间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位置调节孔;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所述转接板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转接板与所述底板是连接的,且所述位置调节孔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位置调节孔内的部分之间的间隙是不可调节的;在所述转接板处于第二状态下,所述转接板与所述底板是未连接的,且所述位置调节孔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位于所述位置调节孔内的部分之间的间隙是可调节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节孔贯穿所述转接板;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基底和凸起部,其中,所述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顶板的一侧对应于所述位置调节孔的区域开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位置调节孔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底板上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具有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并且,所述减振器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并且,在所述减振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顶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利,郑强,聂世晨,王潜,严升,常紫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