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电机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8064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8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电机及其制作方法,包括壳体、线圈和冷却流道,壳体具有容置腔;线圈设于容置腔内;冷却流道布置于壳体内并与壳体一体成型,冷却流道内无冷却管,冷却水直接与壳体接触。本申请冷却流道与壳体形成一体,冷却管道和壳体不存在任何空隙,从而有利于充分热交换,将热量带走,不仅可以维持电机正常运行,而且可以减少热量辐射,减少对其他设备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主动减振,具体涉及一种冷却电机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1、主动减振装置是集成电路制造、精密测量、医疗检测等设备的关键技术。主动减振装置一般采用主动元件和低刚度被动隔振元件并联而成,而目前主动元件一般为电机。通过传感器测量负载的振动状况,计算出电机的输出力,进而反向施加到负载上以抵消负载振动,从而大大减少振动。

2、电机通常包括定子和动子,其中包括线圈。电机运行时,线圈是最大的热量来源。然而,热量的不断积累,不仅对电机的运行产生影响,而且会向周围辐射热量,这些额外的热量会对其他设备影响巨大。

3、相关现有技术中,水冷或油冷电机通常通过在壳体中设置凹槽,并在凹槽中铺设水冷或油冷管对线圈进行散热。然而,冷却管或油冷管与凹槽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空隙,这会降低热传导效率,从而降低线圈的散热效果。

4、相关现有技术中,也有尝试不铺设水冷或油冷管的方案,但其无法保证密封性能,漏油漏水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上述表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电机及其制作方法,旨在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沿预定路径在所述壳体(10)内打孔形成所述冷却流道(30),再在所述冷却流道(30)与外部连通的一端设置堵头(40)进行封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30)包括第一流道(31)和流道单元(32),所述流道单元(32)被配置为一对,一对所述流道单元(32)以定义轴线(L1)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流道单元(32)包括第二流道(321)、第三流道(322)、第四流道(323)和第五流道,所述第二流道(321)的一端朝向所述容置腔(11)延伸,所述第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沿预定路径在所述壳体(10)内打孔形成所述冷却流道(30),再在所述冷却流道(30)与外部连通的一端设置堵头(40)进行封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30)包括第一流道(31)和流道单元(32),所述流道单元(32)被配置为一对,一对所述流道单元(32)以定义轴线(l1)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流道单元(32)包括第二流道(321)、第三流道(322)、第四流道(323)和第五流道,所述第二流道(321)的一端朝向所述容置腔(11)延伸,所述第三流道(322)朝向所述第二流道(321)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流道(321)连通,所述第四流道(323)朝向所述第三流道(322)延伸并与所述第三流道(322)连通,且所述第四流道(323)与所述第一流道(31)相交,所述第五流道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流道(321)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流道(321)连通,所述第一流道(31)的两端、所述第二流道(321)背离所述容置腔(11)的一端、所述第三流道(322)背离所述第二流道(321)的一端、所述第四流道(323)背离所述第三流道(322)的一端和所述第五流道背离所述第二流道(321)的一端均与所述壳体(1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强代秋爽陈辉马利吕丁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格蓝若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