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感应淬火加工,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
技术介绍
1、汽车的等速驱动轴中轴杆需要传递发动机扭矩,采用表面感应淬火加工的热处理方式使其满足强度和韧性要求,通过淬火设备采用圆形感应线圈对工件从一端至另外一端进行感应扫描加热,工件处于圆形线圈的正中间位置,同时由驱动顶尖带动旋转,加热后再由自带喷淋圈喷出的淬火液对其进行冷却从而完成淬火工序。
2、现有技术201120159235.7中的感应线圈,通过该大圈内套装小圈的线圈部分和相邻两圈是同直径的升角大的螺旋圈部,可以使用这种阶梯轴类淬火感应圈对直径过渡大的轴类,在感应加热时在直径过渡区获得均匀加热,使随后的淬火质量得到保证。
3、上述结构适用不同直径的轴杆,但是容易导致感应线圈与工件间隙大,目前部分工件形状存在粗细差,只能按照工件的最大直径来考虑设计对应内径感应线圈,无法满足不同直径的工件,并且不适应不同厚度的直径轴杆,加热不够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以解决无法满足不同直径的工件,并且不适应不同厚度的直径轴杆,加热不够均匀的问题。
2、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包括线圈底座,所述线圈底座由相邻分座之间镜像组装而成,所述分座上固定安装有中空件,且分座的内部开设有通道;所述分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块,相邻所述安装块和分座之间固定安装有绝缘片;所述安装块的一端安装有多组有
3、优选的,所述有效圈由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焊接组成,且有效圈至少为两组,所述有效圈、中空件和线圈底座均为紫铜管材质。
4、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的内径直径为32.8毫米,所述第二线圈的内径直径为43毫米。
5、优选的,所述凸块的内部安装有不锈钢螺栓,相邻所述分座之间安装有固定螺栓。
6、优选的,所述分座为l形结构构件,且分座内开设的通道角度为钝角设置。
7、优选的,所述绝缘片的厚度为2毫米,且绝缘片的形状呈阶梯式,所述绝缘片与安装块和分座的剖切面相匹配。
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线圈底座内部中间为绝缘片隔开,线圈底座与前面环形有效圈内部有通道,分座内部水流通过,方便感应加热时内部冷却水对有效圈降温冷却;当有效圈配合淬火设备在加热工件不同直径时,变换有效圈的前后位置,适用不同直径工件的感应淬火,同时中空件中的多组有效圈,改善加热的均匀性,适用于不同厚度的直径轴杆,再匹配合适的加热功率和扫描速度,完成感应淬火工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包括线圈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底座(1)由相邻分座(13)之间镜像组装而成,所述分座(13)上固定安装有中空件(2),且分座(13)的内部开设有通道(4);所述分座(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块(3),相邻所述安装块(3)和分座(13)之间固定安装有绝缘片(12);所述安装块(3)的一端安装有多组有效圈(5),有效圈(5)为8字形结构,且有效圈(5)的内部开设有与通道(4)连通的环形腔(9),所述通道(4)、有效圈(5)和环形腔(9)之间形成汇流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圈(5)由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11)焊接组成,且有效圈(5)至少为两组,所述有效圈(5)、中空件(2)和线圈底座(1)均为紫铜管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10)的内径直径为32.8毫米,所述第二线圈(11)的内径直径为43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座(13)为L形结构构件,且分座(13)内开设的通道(4)角度为钝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片(12)的厚度为2毫米,且绝缘片(12)的形状呈阶梯式,所述绝缘片(12)与安装块(3)和分座(13)的剖切面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包括线圈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底座(1)由相邻分座(13)之间镜像组装而成,所述分座(13)上固定安装有中空件(2),且分座(13)的内部开设有通道(4);所述分座(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安装块(3),相邻所述安装块(3)和分座(13)之间固定安装有绝缘片(12);所述安装块(3)的一端安装有多组有效圈(5),有效圈(5)为8字形结构,且有效圈(5)的内部开设有与通道(4)连通的环形腔(9),所述通道(4)、有效圈(5)和环形腔(9)之间形成汇流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轴杆淬火的感应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圈(5)由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11)焊接组成,且有效圈(5)至少为两组,所述有效圈(5)、中空件(2)和线圈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生林,刘维坊,张建国,董昌昌,
申请(专利权)人:耐世特凌云驱动系统芜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