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系统中建筑负荷管理,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2、随着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在电力系统中的深度渗透,公司自有建筑的能效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如何维持建筑能源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变得更加复杂。为应对这一挑战,公司自有建筑需要具备足够的能源灵活性,以便在负荷需求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之间实现高效的平衡。
3、在自有建筑中,需求响应是通过调整用电设备的运行来帮助电网维持平衡的关键技术。建筑内的温控负载(tcls)如空调系统、热泵、热水器等,由于其用电灵活性,成为优化能效管理的重要对象。通过协调这些tcls,自有建筑不仅可以响应电网需求,提供如频率调节、削峰填谷等辅助服务,还能够更好地整合可再生能源,实现自我调节与能效优化。
4、然而,由于建筑内tcls数量众多且具备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何高效聚合这些异构的tcls并建立一个简洁且精确的模型来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非线性切换模型的非线性特性,将所述非线性切换模型转化为线性系统模型,包括:获取恒温控制负载TCLs中每个恒温控制负载个体的温度变化,基于恒温控制负载TCLs中每个恒温控制负载个体的温度变化和各恒温控制负载TCLs在本地控制规则的约束来获取非线性切换模型的非线性特性;根据所得非线性特性,将所述非线性切换模型转化为线性系统模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恒温控制负载TCLs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非线性切换模型的非线性特性,将所述非线性切换模型转化为线性系统模型,包括:获取恒温控制负载tcls中每个恒温控制负载个体的温度变化,基于恒温控制负载tcls中每个恒温控制负载个体的温度变化和各恒温控制负载tcls在本地控制规则的约束来获取非线性切换模型的非线性特性;根据所得非线性特性,将所述非线性切换模型转化为线性系统模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恒温控制负载tcls中每个恒温控制负载个体的温度变化,包括:利用离散时间切换模型来表征恒温控制负载tcls中每个恒温控制负载个体的温度变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线性系统模型定义恒温控制负载tcls的个体灵活性,并基于所述个体灵活性获得总体灵活性,包括:将恒温控制负载的个体灵活性定义为所有允许的功率曲线的集合;根据所得个体灵活性,并结合minkowski和来计算恒温控制负载tcls的总体灵活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柔性资源聚合需求响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几何信息的优化算法对引入有所述响应裕度的虚拟电池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具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琪,李元付,陶晓龙,公维帅,张存明,周海妮,朱峰,李延真,梁雅洁,王华磊,王国荣,朱国梁,王明远,彭勃,刘禹兵,田崇翼,马昕,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