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反应器及其应用和烯烃聚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96512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12 01:36
一种换热器、反应器及其应用和烯烃聚合方法,其中,换热器包括壳程筒体、换热管、第一管板、第一端板,第一端板设置有输入通孔和输出通孔,第一端板朝向第一管板的表面设置有位于输入通孔和输出通孔之间的分隔件,分隔件的厚度逐渐减小,分隔件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坡面和第二坡面,第一坡面和第二坡面延伸到第一管板。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端板与第一管板之间通过分隔件分隔形成输入腔体和输出腔体,分隔件两侧形成坡面,对介质进行定向导流,合理分配流通空间,减少介质在管箱中的停留时间,进而缩短在换热器中停留时间,从而有效抑制换热器中的蜡聚集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并且涉及一种反应器及其应用,还涉及一种烯烃聚合方法。


技术介绍

1、聚乙烯是高分子材料中产量较高的产品,我国聚乙烯产能尚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不同聚乙烯品种通常采用的生产工艺不同,hdpe和lldpe均采用低压聚乙烯工艺生产,聚合压力通常低于6mpa;而ldpe采用高压聚乙烯工艺生产,聚合压力通常高于200mpa。而淤浆法聚乙烯工艺生成的聚乙烯因不溶于溶剂而呈淤浆状。

2、为了控制聚乙烯生产工艺中的生产温度,需要及时将该工艺中产生的热量进行移除,现有的方法通常是在反应器外增设一个淤浆换热器或者气相换热器。使用淤浆换热器时,反应物料经淤浆换热器冷却后返回至聚合反应釜内,换热器内装有循环的冷却剂。

3、现有技术中,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内部的换热管及管板,管板与两端的球状封头之间形成管箱,流体先进入管箱再通过换热管,最后通过另一端的管箱排出。cn113188352a公开了一种高效紧凑型换热器及换热量计算方法,其专利技术目的在于,使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的优点,而且使换热量计算方法具有计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壳程筒体(110)、设置在所述壳程筒体(110)中的换热管(160)、设置在所述壳程筒体(110)第一端的第一管板(120)、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120)外侧的第一端板(140),所述第一端板(140)设置有输入通孔(141)和输出通孔(142),所述第一端板(140)朝向所述第一管板(120)的表面设置有位于所述输入通孔(141)和输出通孔(142)之间的分隔件(143),所述分隔件(143)在所述第一管板(120)和第一端板(140)之间分隔形成与所述换热管(160)连通的输入腔体(147)和输出腔体(148),在所述第一端板(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0)包括壳程筒体(110)、设置在所述壳程筒体(110)中的换热管(160)、设置在所述壳程筒体(110)第一端的第一管板(120)、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120)外侧的第一端板(140),所述第一端板(140)设置有输入通孔(141)和输出通孔(142),所述第一端板(140)朝向所述第一管板(120)的表面设置有位于所述输入通孔(141)和输出通孔(142)之间的分隔件(143),所述分隔件(143)在所述第一管板(120)和第一端板(140)之间分隔形成与所述换热管(160)连通的输入腔体(147)和输出腔体(148),在所述第一端板(140)指向所述第一管板(120)的方向上,所述分隔件(143)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分隔件(143)的两侧分别形成延伸到所述输入通孔(141)边缘的第一坡面(1431)和延伸到所述输出通孔(142)边缘的第二坡面(1432),所述第一坡面(1431)和所述第二坡面(1432)延伸到所述第一管板(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端板(140)朝向所述第一管板(120)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44),所述分隔件(143)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陷部(144)中,所述第一凹陷部(144)形成有延伸到所述输入通孔(141)边缘的第三坡面(1441)和延伸到所述输出通孔(142)边缘的第四坡面(14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坡面(1431)和所述第三坡面(1441)平滑过渡,以形成限定所述输入腔体(147)的平滑渐扩壁面;所述第二坡面(1432)和所述第四坡面(1442)平滑过渡,以形成限定所述输出腔体(148)的平滑渐缩壁面。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输入通孔(141)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输出通孔(142)的通流面积。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端板(140)的背离所述第一管板(120)的一侧设置有连通于所述输入通孔(141)的输入管(145)和连通于所述输出通孔(142)的输出管(146)。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管板(120)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壳程筒体(110)的第一排净管(121)。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壳程筒体(110)的第二端的第二管板(130)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板(130)外侧的第二端板(150),所述第二端板(150)和所述第二管板(130)之间形成连通于所述换热管(160)的回程腔体(151),所述回程腔体(151)的体积从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端板(150)朝向所述第二管板(13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凹陷部(152),所述第二凹陷部(152)的截面面积在远离所述第二管板(13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凹陷部(152)为锥形,所述壳程筒体(110)的两端外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管(111)和第二连接管(112),所述壳程筒体(110)中设置有分别邻近所述第一连接管(111)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12)的避让区域,所述避让区域中不设置所述换热管(160),所述第二凹陷部(152)中设置有与所述避让区域轴向对齐的封堵块(15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封堵块(154)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二端板(150)上;和/或,所述第二凹陷部(152)中设置有关于所述壳程筒体(110)的中心轴线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封堵块(154)。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端板(150)的背离所述第二管板(130)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回程腔体(151)连通的排气管(153)。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管板(130)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壳程筒体(110)的第二排净管(131)。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管的排列密度在所述壳程筒体(110)中心朝向边缘的方向上由密到疏布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世军李霁刘肖肖阮艺平王海奇张一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