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扩散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93809 阅读:5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扩散膜,此光学扩散膜包括有一基材;一具有多个主凝团的扩散层;以及多个次凝团,凸设于该些主凝团上。此扩散层配置于该基材上,且每一上述的主凝团具有一不大于约40μm的凸出高度,且每一上述的次凝团具有一不大于约15μm的凸出高度。(*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扩散组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显示 器的光学扩散膜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CD)无法自行发光,需利用一背光模块以提供其所需的光 源。背光模块中,通常会设置一组光学膜片以使背光模块的光源亮度均匀分布 于显示区域内以及提高液晶显示器的亮度表现。所谓的光学膜片,通常包含有 一扩散膜片。扩散膜片是设置于于光源与液晶面板之间,以使光源所产生的光 线得以均匀的分布在显示区域内。对于改散亮度均匀性的扩散膜片,参酌已知技术如中国台湾专利第 583084、 1296338、 M299302等,其是以添加介质粒子的方式制作而成,利用 各该微细粒子以达成扩散光线的效果。添加于扩散层中的粒子材质多为玻璃, 其硬度通常远大于一般树脂,也因此常在制造程序中造成光学扩散膜片表面出 现刮痕。另一种光学扩散膜片,如中国台湾专利第M338358号专利,其中揭露利 用在膜片表面形成一种不规则凝团的凹凸结构,从而达成扩散光线的效果。虽 然,利用不规则凝团所制的扩散膜片,其制造成本较低,但扩散光线的效果则 不尽理想,有可能造成最终液晶显示器的显示质量不佳。随LCD产品分辨率 规格的提高,对于背光模块的光线扩散均匀度的要求亦随之提高,因此有必要 提供一种可使光线均匀扩散的更佳的光学扩散膜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上述己知技术的光线扩散效果之所以不理想, 主要是因为凝团表面非常光滑,且凝团结构尺寸大小不一,使得某些大凝团上 的光滑表面形成局部的聚光区块,而造成光线扩散效果不佳。因此,本技术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改良的光学扩散膜。根据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光学扩散膜,其包括有一基材;一 具有多个主凝团的扩散层;以及多个次凝团,其凸设于该些主凝团上;其中, 此扩散层配置于该基材上,且每一上述的该些主凝团具有一不大于约40 pm的 凸出高度,且每一该些次凝团具有一不大于约15)im的凸出高度。如上所述的光学扩散膜,其中每一该些主凝团较佳具有一宽度,介于约 20 jim至约80 jim间。如上所述的光学扩散膜,其中每一该些次凝团较佳具有一宽度,介于约5 (im至约30 jim间。如上所述的光学扩散膜,其中每一该些次凝团的凸出高度对每一该些主凝 团的凸出高度的比值较佳在约1/10至约1/2间。本技术是先利用主凝团结构而造成初步的光线扩散效果,然后再配合 主凝团上的次凝团构造,干扰通过主凝团表面的行进光线,以进一步扩散光线, 以达成增加光线扩散效果。附图说明图1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喷砂制程的示意图; 图2a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扩散膜的制造过程示意图; 图2b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滚筒模具上纹路被转印的示意图; 图3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扩散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4绘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学扩散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喷嘴 120混合砂材 220喷洒头 226主凝团 230抽气装置 242云状凹陷 250汞灯源 510基材110滚筒模材 210基材222光可硬化树脂层 228次凝团 240滚筒模具 244点状凹陷 500光学扩散膜 520扩散层522主凝团 530次凝团T3, T4 :凸出高度 W3, W4:宽度具体实施方式滚筒模具的制造本技术揭露一种制造模具的方法,而此模具是用来制造光学扩散膜。此模具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提供一模材;(2) 提供一混合砂材,该混合砂材包括多个球形砂,粒径约为25至2000 nm;以及多个非球形砂,具有一最大长度为小于2000um,其中该些非球形砂对该 些球形砂的重量比介于约9:1至1:9;以及 。)以该混合砂材对该模材进行喷砂。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步骤(l)的模材为一滚筒状模材,且具有一 铜合金表面,或具有不锈钢材(SUS)表面。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步骤(2)的球形砂的材质与非球形砂的材质 为相同材质。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步骤(2)球形砂为钢珠(steel shots)或不锈钢 珠(stainless steel shots),且粒径约为1000至2000 u m。步骤(2)的非球形砂为 不规则外观的钢珠,其具有一最大长度约介于50至2000um。本技术中 所谓"最大长度"是指非球形砂表面上的任一点到表面上另一点间的直线距离 中的最大者。举例而言,椭球形的最大长度为其长轴的长度。在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步骤(2)的球形砂为玻璃珠(glass beads),且 粒径约为25至80um。步骤(2)的非球形砂为碎裂或不规则外观的玻璃珠,其 具有的最大长度为小于50 u m。在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中,步骤(2)的非球形砂对球形砂的重量比更 佳为介于8:2至2:8。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步骤(2)的非球形砂可为一种回收砂。本 技术中所谓"回收砂"是指一砂材经由一喷砂机喷出并撞击另一物体,而 形成具有不规则外观的砂材。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步骤(3)该喷砂步骤包括以下步骤在一介于约1.5至5 Mpa的压力下,以一喷嘴朝向该模材喷出步骤(2)的混合砂材使 撞击该模材。光学扩散膜的制造方法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是提供一种制造光学扩散膜的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a) 提供一依上述模具制造方法所制造的模具以及一基材;(b) 形成一光可硬化树脂层于该基材上; (C)以该模具印压该光可硬化树脂层;以及(d)以紫外光硬化步骤(c)的该经过印压的光可硬化树脂。其中所谓的光可硬化树脂,可以是一种溶剂型树脂或是千膜非溶剂型树脂。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印压步骤之前,是采用溶剂型光可硬化树 脂,还包括有一移除光可硬化树脂层中溶剂步骤。上述的移除溶剂步骤中可以 使用常温干燥、红外线千燥、热板干燥、或真空干燥。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基材是使用聚碳酸酯(PC)基材或是聚对苯 二甲酸乙二酯(PET)基材。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步骤(b)的形成光可硬化树脂层可以使用 喷洒涂布(spray coating)、模头涂布(die coating )、网版印刷或滚轮涂布而在基 材上形成光可硬化树脂层。在本技术其它实施例中,步骤(c)的以模具印压光可硬化树脂层的下压 力为l至5Kg/m2,且印压时模具的温度为35至45度。而在步骤(d)的紫外光 是使用一汞灯源提供UV-A(波长约介于320至400 nm)的紫外光。第一实施例制造表面具有主凝团及次凝团的光学扩散膜 (A)滚筒模具的制作首先制备混合砂材。球形砂是采用粒径约为25至80 um的球形玻璃珠 (glass beads)。非球形砂是具有不规则外观的玻璃珠,非球形砂的最大长度小 于50 um。然后将非球形玻璃珠与球形玻璃珠混合均匀,其中非球形玻璃珠对球形玻璃珠的重量比为7: 3。随后,再将混合均匀的混合砂材充填于喷砂 机的砂桶中备用。上述的非球形玻璃珠是以粒径25至80 "m的球形玻璃珠高速撞击另一 物体后,球形玻璃珠发生破裂而得到。举例而言,使用喷砂机将球形玻璃珠喷 向一钢板或不锈钢板,球形玻璃珠在高速撞击不锈钢板后发生破裂,而形成具 有不规则外观且体积较小的玻璃珠。然后收集这些经撞击过的玻璃珠成为本实 施例的非球形砂。接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材; 一具有多个主凝团的扩散层,配置于该基材上,且每一该些主凝团具有一凸出高度为不大于40μm;以及 多个次凝团,凸设于该些主凝团上,且每一该些次凝团具有一凸出高度为不大于15μ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鸿钦叶土生杨明哲陈昌亿
申请(专利权)人:联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