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供能系统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91154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8 18:55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散热装置、供能系统及用电装置。散热装置包括蒸发组件、储液组件和降温组件;蒸发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吸液芯;吸液芯的内腔用于容纳液态散热介质,且液态散热介质在吸液芯内发生相变,以转化为气态散热介质;储液组件连接于吸液芯的内腔,储液组件用于储存液态散热介质并向吸液芯输送;降温组件通过输送管道分别连接于蒸发器和储液组件,降温组件用于对气态散热介质降温以形成液态散热介质。在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中,通过设置输送管道连接蒸发器和降温组件,可以避免散热装置在换热过程中产生冷凝水对例如电池等热源造成影响,同时通过采用可相变的散热介质与蒸发组件配合,可以实现高效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供能系统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电池的温度直接影响其容量和使用寿命,过高的温度还会引发热失控现象,进而导致电池起火或爆炸。

2、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风冷或液冷方式对电池进行散热,传统的风冷式散热的散热能力受到空气导热系数低的限制,散热性能有限。除此之外,近年来新兴的空调直吹方案会产生无法避免的露点问题,容易对电池造成腐蚀,增加短路隐患。液冷散热方案相较于风冷方案的散热性能得以提高,但是在散热过程中需要额外控制湿度以避免产生冷凝水而导致电池出现腐蚀和短路问题,且对水泵的依赖使系统可靠性降低,无法满足更高倍率充放电的需求。

3、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以改变现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供能系统及用电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散热效果不佳并且安全性能低下的问题。

2、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

3、蒸发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吸液芯,所述吸液芯设于所述蒸发器内;所述吸液芯的内腔用于容纳液态散热介质,且所述液态散热介质在所述吸液芯内发生相变,以转化为气态散热介质;

4、储液组件,连接于所述吸液芯的内腔,所述储液组件用于储存所述液态散热介质并向所述吸液芯输送;以及

5、降温组件,通过输送管道分别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储液组件,所述降温组件用于对所述气态散热介质降温以形成所述液态散热介质。

6、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吸液芯靠近外层的孔径小于靠近所述吸液芯的内腔的孔径;和/或所述吸液芯靠近外层的导热率大于靠近所述吸液芯的内腔一侧的导热率。

7、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吸液芯包括第一吸液芯和第二吸液芯,所述第一吸液芯位于所述第二吸液芯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吸液芯的内腔用于容纳所述液态散热介质;

8、其中,所述第一吸液芯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吸液芯的孔径;和/或所述第一吸液芯的导热率大于所述第二吸液芯的导热率。

9、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蒸发组件还包括导热件,所述导热件设于所述吸液芯与所述蒸发器的内壁之间以形成导热槽道,所述导热槽道连通于所述降温组件,且所述导热槽道用于输送所述气态散热介质。

10、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吸液芯的内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导热槽道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11、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热槽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槽道平行或交错设置。

12、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热件的数量为多个。

13、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导热件与所述蒸发器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吸液芯一体成型。

14、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蒸发组件还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并用于获取所述蒸发器内部的温度信号。

15、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储液组件包括储液件和温控件,所述储液件连接于所述吸液芯的内腔和所述降温组件之间的液体管道,且所述储液件用于储存所述液态散热介质,所述温控件连接于所述储液件并用于调节所述液态散热介质的温度。

16、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储液组件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设于所述储液件与所述降温组件之间的液体管道上。

17、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储液组件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连接于所述储液件,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储液件内的温度信号和/或压力信号。

18、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降温组件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分别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储液组件,且所述散热件用于对所述蒸发器输出的所述气态散热介质降温以冷凝形成所述液态散热介质。

19、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降温组件还包括过冷器,所述过冷器设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储液组件之间的液体管道中,且所述过冷器用于对所述液体管道中的所述液态散热介质降温。

20、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供能系统,包括:

21、电池;以及

22、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的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电池贴合,所述降温组件与所述电池间隔设置,且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电池降温。

23、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供能系统,或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用电装置中的热源或所述供能系统降温。

24、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5、使用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时,首先将蒸发器与热源接触,由于降温组件通过输送管道与蒸发器连接,所以可以将降温组件与热源间隔设置,储液组件中的液态散热介质输送至吸液芯的内腔之后,吸液芯可以吸收液态散热介质,蒸发器吸收外部的热量并传导至吸液芯中,由此吸液芯中的液态散热介质可以产生相变并形成气态散热介质,以实现吸热散热装置的吸热功能;气态的散热介质自蒸发器输出后通过降温组件降温并冷凝重新形成液态散热介质,液态散热介质再重新输送返回储液组件。

26、在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中,通过设置输送管道连接蒸发器和降温组件,可以避免散热装置在换热过程中产生冷凝水对例如电池等热源造成影响,同时通过采用可相变的散热介质与蒸发组件配合,可以实现高效散热。另外,相较于传统例如风冷、液冷等散热方案,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在形成热力循环之后,无需外部动力即可实现自行循环散热,可靠性也得以提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靠近外层的孔径小于靠近所述吸液芯的内腔的孔径;和/或所述吸液芯靠近外层的导热率大于靠近所述吸液芯的内腔一侧的导热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包括第一吸液芯(121)和第二吸液芯(122),所述第一吸液芯(121)位于所述第二吸液芯(122)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吸液芯(122)的内腔用于容纳所述液态散热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组件(100)还包括导热件(130),所述导热件(130)设于所述吸液芯与所述蒸发器(110)的内壁之间以形成导热槽道(131),所述导热槽道(131)连通于所述降温组件(300),且所述导热槽道(131)用于输送所述气态散热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的内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导热槽道(131)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槽道(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槽道(131)平行或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130)的数量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130)与所述蒸发器(110)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导热件(130)与所述吸液芯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组件(100)还包括第一传感器(140),所述第一传感器(140)连接于所述蒸发器(110)并用于获取所述蒸发器(110)内部的温度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200)包括储液件(210)和温控件(220),所述储液件(210)连接于所述吸液芯的内腔和所述降温组件(300)之间的液体管道(112),且所述储液件(210)用于储存所述液态散热介质,所述温控件(220)连接于所述储液件(210)并用于调节所述液态散热介质的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200)还包括泄压阀(230),所述泄压阀(230)设于所述储液件(210)与所述降温组件(300)之间的液体管道(112)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200)还包括第二传感器(240),所述第二传感器(240)连接于所述储液件(210),所述第二传感器(240)用于获取所述储液件(210)内的温度信号和/或压力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组件(300)包括散热件(310),所述散热件(310)分别连接于所述蒸发器(110)和所述储液组件(200),且所述散热件(310)用于对所述蒸发器(110)输出的所述气态散热介质降温以冷凝形成所述液态散热介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组件(300)还包括过冷器(320),所述过冷器(320)设于所述蒸发器(110)和所述储液组件(200)之间的液体管道(112)中,且所述过冷器(320)用于对所述液体管道(112)中的所述液态散热介质降温。

15.一种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6.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能系统,或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10),所述散热装置(10)用于对所述用电装置中的热源或所述供能系统降温。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靠近外层的孔径小于靠近所述吸液芯的内腔的孔径;和/或所述吸液芯靠近外层的导热率大于靠近所述吸液芯的内腔一侧的导热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包括第一吸液芯(121)和第二吸液芯(122),所述第一吸液芯(121)位于所述第二吸液芯(122)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吸液芯(122)的内腔用于容纳所述液态散热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组件(100)还包括导热件(130),所述导热件(130)设于所述吸液芯与所述蒸发器(110)的内壁之间以形成导热槽道(131),所述导热槽道(131)连通于所述降温组件(300),且所述导热槽道(131)用于输送所述气态散热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的内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导热槽道(131)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槽道(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槽道(131)平行或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130)的数量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130)与所述蒸发器(110)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导热件(130)与所述吸液芯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组件(100)还包括第一传感器(140),所述第一传感器(140)连接于所述蒸发器(110)并用于获取所述蒸发器(110)内部的温度信号。

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宇曾金连徐翔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