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极片、极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电池供电的设备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现有的电池包括铅蓄电池、锂电池等各种类型。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在电动汽车、移动终端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通过正极片和负极片将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电子汇集起来导至外电路,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2、在相关技术中,电池受限于极片结构,其快充能力存在一定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极片、极芯、电池及用电设备,解决极片快充能力差的问题。
2、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片,所述极片的同一表面上间隔设有第一涂布部、第二涂布部,所述极片中位于所述第一涂布部和所述第二涂布部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非涂布部。
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涂布部和所述第二涂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的同一表面上间隔设有第一涂布部、第二涂布部,所述极片中位于所述第一涂布部和所述第二涂布部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非涂布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涂布部和所述第二涂布部均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同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体,且所述第一涂布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涂布部更靠近所述第一极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涂布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mm~3mm,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涂布部与所述第二涂布部排布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的同一表面上间隔设有第一涂布部、第二涂布部,所述极片中位于所述第一涂布部和所述第二涂布部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非涂布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涂布部和所述第二涂布部均设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同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体,且所述第一涂布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涂布部更靠近所述第一极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涂布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mm~3mm,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涂布部与所述第二涂布部排布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布部的压实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涂布部的压实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布部的压实密度与所述第二涂布部的压实密度的比值为k1,1<k1≤1.5。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为正极片,所述第一涂布部的压实密度范围为1.8g/mm3~2.8g/mm3,和/或,所述第二涂布部的压实密度范围为1.8g/mm3~2.8g/mm3;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布部的面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涂布部的面密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同一表面还设有第三涂布部,所述第一涂布部、所述第二涂布部及所述第三涂布部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极片中位于所述第二涂布部与所述第三涂布部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二非涂布部,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涂布部与所述第二涂布部排布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涂布部的压实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涂布部的压实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非涂布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范围为1mm~3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涂布部的压实密度与所述第二涂布部的压实密度的比值为k2,1<k2≤1.5。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为正极片,所述第二涂布部的压实密度范围为1.8g/mm3~2.8g/mm3,和/或所述第三涂布部的压实密度范围为1.8g/mm3~2.8g/mm3;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涂布部的面密度大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承如,朱涛,郭冠南,刘泽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