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及采用连接结构的红外设备、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84551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4-01 19:41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采用连接结构的红外设备、设备,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连接结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转动连接,连接结构包括柔性件和穿设于柔性件的导接件,柔性件一端连接于第一部分、另一端连接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导接件电气连通,柔性件和导接件可随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的转动发生形变。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额外设置连接结构,可有效解决现有转轴内腔空间受限的问题,柔性件可适配更多、更宽导接件的设计,使得红外设备朝着小型化、轻薄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连接结构安装简单、走线清晰,免去对转轴的加工设计,降低成本,利用柔性件包覆在导接件外,可有效避免导接件磨损,提高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红外设备的,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采用连接结构的红外设备、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红外产品逐渐渗透到消费电子、家电检测、户外等领域,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多样性、美观度、小型化、易用性、防护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有人提出了一种口袋式红外设备,例如口袋式红外热像仪。作为一款口袋设备,小巧/轻薄/易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能够将产品做小,且防护效果好,目前最直接的方式是折叠/翻盖方案,折叠/翻盖设计涉及到前后两个模块的电气连通问题,比较常规的方案为类似翻盖手机的设计方案,前后两个模块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转轴内腔处设置供线束(例如线径为4mm)以及fpc(柔性线路板)穿过的通过孔来实现前后两个模块的电气接通,并在转轴与模块壳体之间进行防护设计。但该方案随着产品的尺寸逐渐减小、成本逐渐降低,其局限性逐渐显露,典型的局限性问题如下:

2、随着产品尺寸减小,厚度减薄,功能增加,留给转轴内腔的尺寸空间会受限,无法满足更多线束或者更宽fpc的通过,而且转轴中空走线需定制,成本高,线多时导致转轴尺寸大,阻碍产品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结构,用于为转动连接的第一部分(100)与第二部分(200)提供电气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00)包括柔性件(301)和穿设于所述柔性件(301)的导接件(302),所述柔性件(301)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10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200),所述导接件(302)电气连通所述第一部分(100)和所述第二部分(2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0)可相对所述第二部分(200)在折叠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一部分(100)叠置于所述第二部分(200)上,在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结构,用于为转动连接的第一部分(100)与第二部分(200)提供电气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00)包括柔性件(301)和穿设于所述柔性件(301)的导接件(302),所述柔性件(301)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10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200),所述导接件(302)电气连通所述第一部分(100)和所述第二部分(2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0)可相对所述第二部分(200)在折叠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一部分(100)叠置于所述第二部分(200)上,在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部分(100)转离所述第二部分(200)并与所述第二部分(200)之间形成打开空间(400),所述连接结构(300)位于所述打开空间(4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0)与所述第二部分(200)通过转动结构(500)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结构(300)靠近所述转动结构(500)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00)设置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结构(300)沿所述转动结构(500)的轴向方向排布。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0)与所述第二部分(200)的内侧壁处设有容纳槽,当所述第一部分(100)位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容纳槽构成容纳空间,所述连接结构(300)折叠收纳于所述容纳空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00)包括第一内腔(102)以及与所述第一内腔(102)连通的第一通孔(103),所述第二部分(200)包括第二内腔(202)以及与所述第二内腔(202)连通的第二通孔(203),所述连接结构(300)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孔(103)、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通孔(203)。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件(301)包括柔性主体(303)及连接于所述柔性主体(303)两端的第一连接端(304)、第二连接端(305),所述第一连接端(304)包括第一连接部(306)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06)与所述柔性主体(303)之间的第一凸沿(307),所述第一连接部(306)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孔(103),所述第一凸沿(307)贴靠所述第一部分(100)的内侧壁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俊涛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