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模组、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76976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6 1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模组,其包括线圈组件、跳线组件及隔离膜,线圈组件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及设于第一柔性电路板的线圈束,线圈束包括线圈部、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位于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第二连接端伸出第一柔性电路板的边缘;跳线组件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间隔地设于第二柔性电路板,第一线束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端,第二线束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端;隔离膜位于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设有线圈模组的无线充电装置及设有无线充电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圈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圈模组、设有所述线圈模组的无线充电装置,以及设有所述线圈模组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目前,随着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和快速普及,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搭载无线充电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该无线充电技术有别于有线连接可通过非接触电能传输,也就是在非接触电能接收端和非接触电能发射端以电磁感应或磁共振的方式进行无线电能传输,从而为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的可再充电电池进行充电。其中,线圈是非接触电能发射端及非接触电能接收端进行非接触式电能传输必不可少的部件;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线圈一般为传统绕线型线圈,该传统绕线型线圈通常采用至少双层重叠、堆叠的方式进行缠绕制成,使得该传统绕线型线圈的厚度较大,无法满足在较大功率下以较高的效率实现无线电能传输模组减薄线圈厚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度较薄的线圈模组,设有该线圈模组的无线充电装置,以及设有该线圈模组的电子设备。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焊接,所述第二线束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束的第一连接端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端更靠近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中心线,所述第一线束平行于所述第二线束,所述第一线束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束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包括位于其相对两端的第一条形片及第二条形片,所述第一条形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条形片的长度,所述第二条形片的宽度大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焊接,所述第二线束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束的第一连接端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端更靠近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中心线,所述第一线束平行于所述第二线束,所述第一线束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线束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包括位于其相对两端的第一条形片及第二条形片,所述第一条形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条形片的长度,所述第二条形片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条形片的宽度,所述第一线束位于所述第一条形片和所述第二条形片上,所述第二线束位于所述第二条形片上,所述第一条形片贴合于所述隔离膜背离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组还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层叠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设有容置槽,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穿通所述第二表面,所述隔离膜容置于所述容置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胶层,所述第一绝缘胶层设有对应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第一避让槽,所述隔离膜容置于所述第一避让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组还包括第一保护膜,所述第一保护膜覆盖于所述线圈部背离所述第二柔性电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伟郑毅成徐鑫勇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