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地震监测方法,更具体的说,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一种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
技术介绍
1、水力压裂微地震及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相当完备,且对于采集到的数据来说,处理解释的算法也应用的十分成熟。然而,近几年国家政策大力开展碳捕集、封存与利用工程,该工程实施过程是通过低排量低速率的方式向地下废弃储层、水库、岩溶等地下深层空间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来实施对其的永久埋藏和封存。除此之外,目前逐渐开始将sc-co2注入从常规储层到非常规储层,一方面实现对非常规储层油气资源的增强开采;另一方面,最大可能的是实现co2的永久储存。在中国多个地区均已开展实施ccus工程(以上为ccus封存利用阶段的基本介绍,ccus即关于碳的捕集、封存与利用的一整套流程)。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再次排放到大气中。本申请不涉及捕集方面,故在这里不详细赘述。在其中,最主要的是ccus实施工程需要保证co2有效注入,以及避免co2泄露。由于我国进行ccus的地质区域复杂多样,因此,在工程注入过程以及未来的封存阶段,必须开展多种地球化学、环境、地球物理等手段的监测。
2、在ccus工程中,微地震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co2运移导致的微地震事件或诱发地震事件产生机制以及诱发地震发生原因进行监测处理,从而对储盖层的破坏情况和安全情况作出评价和预报。由于每个地区的地质情况不同,它受制约于注入储层的储层岩性,储层地质力学参数等因素。因此,所造成的微地震以及诱发地
3、在我国进行co2注入增强资源开采的地区分布在不同的盆地和平原,由已知的工程实施背景可获知,我国地质条件具有多样性、差异性,ccus地球物理监测实施难度较大。例如黄土塬的地形地貌,而进行ccus工程监测,尤其是地球物理监测,信号采集为主要数据来源。从上述所说,这项技术需要的主要数据分为三大类,适度去噪的背景数据、微地震监测数据以及诱发地震数据。在黄土塬地区,由于地表较厚的黄土层覆盖,严重影响了地面地震检波器接收仪器质量,造成地面接收信号的衰减。那么,如何获得高质量可用的数据成为首要目的。
4、为了提高油气开采需求,与单一注入井施工方案不同的是,在该黄土塬的地形采用多井联合的注入模式,区域性更大,对于微地震监测任务来说,目标网格点位更多,增加了事件处理解释的难度,降低了诱发地震定位精确度。co2注入工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以年为单位设计施工方案,因此现场微地震监测采集数据量极其庞大,人工筛选难度较大。而且对于多井的数据结构来说,事件产生已经不局限于单井的监测结果,而且信号处理结果会存在多解性。总体而言,地面台站获得有效信号难度较大,井中获得有效信号可能性较大,但是难以精确计算到微地震事件以及诱发地震事件发震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微地震监测采集数据量极其庞大,人工筛选难度较大,多井数据结构事件产生信号处理结果会存在多解性等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步骤a、在网格空间内进行整个工区的数据成像,所述数据的来源为地面监测台站的检波器所采集,且经预处理后的数据;然后将计算得到的走时表分配到网格空间内,通过数据叠加处理得到地面监测台站区域的成像数据体。
5、上述走时表通过如下方式计算得到:在三维空间上建立网格区域;利用网络中划分的坐标,得到每个检波器的三维坐标以及速度模型;采用射线追踪的方法,通过网格中划分的网络坐标、检波器的三维坐标以及速度模型,计算每个已划分的网格点到检波器位置的理论走时;再集合走时表数据得到走时表。
6、步骤b、通过检波器匹配,在所述地面监测台站区域的成像数据体中进行精确筛选,确定微地震及诱发地震事件的最终位置;所述精确筛选为根据事件发生时刻,采集所有检波器所接收到的震相以及振幅大小,然后进行波形分析,并与每个检波器的三维坐标匹配后,从而得到多个地面监测台站中距离最近的检波器的三维坐标,作为当前事件的最终位置。
7、步骤c、根据所述精确筛选过程中确定的距离最近的检波器,通过震源机制,将所述微地震及诱发地震事件的最终位置投影到平面上,与地面监测台站区域的成像数据体弧向耦合,从而确定裂缝发育位置与趋势。
8、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数据预处理为对地面监测台站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去噪、剔除坏道以及波形识别的操作。
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用已知的地下激发点的位置来校正集合走时表数据得到的走时表。
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方法用于地表覆盖较厚的黄土层的工区。
11、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速度模型为监测井采集,且经预处理后得到。
12、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监测井还用于采集震相以及振幅大小,并未所述精确筛选提供辅助指示,进而得到地面监测台站中距离最近的检波器的三维坐标。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提出多井控源筛选,通过有效微地震事件关系在单井周围的地面成像区域上匹配事件振幅大、概率大的位置,作为诱发地震事件最终的定位结果,从而解决了单一井无法精确定位事件位置的问题,并可判断裂缝发育位置与趋势等诱发地震震源机制信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预处理为对地面监测台站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去噪、剔除坏道以及波形识别的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用已知的地下激发点的位置来校正集合走时表数据得到的走时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用于地表覆盖较厚的黄土层的工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速度模型为监测井采集,且经预处理后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井还用于采集震相以及振幅大小,并未所述精确筛选提供辅助指示,进而得到地面监测台站中距离最近的检波器的三维坐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预处理为对地面监测台站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去噪、剔除坏道以及波形识别的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用于碳注入工程的微地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还包括通过用已知的地下激发点的位置来校正集合走时表数据得到的走时表。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峰,张志升,吴向阳,梅艳,杨永钊,
申请(专利权)人: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