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轨道小车。
技术介绍
1、在传统的工件生产线中,现有技术存在显著的局限性,特别是在自动化程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现有生产线严重依赖人工操作或简单的机械辅助装置,导致整体自动化水平极低。不同加工工位之间的工件运输几乎完全依靠人工干预,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加工工位之间转移工件时,由于缺乏精确的自动化控制,工件可能会因为不稳定的传输而发生偏移、倾倒甚至掉落,增加了工件损坏的风险。频繁的装卸操作进一步影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此外,在多工序生产线中,协调性和适应性明显不足。不同加工工位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整个生产流程的顺畅性和一致性受到明显限制,进而影响整体的生产节奏。这种对人工的高度依赖使得企业在追求全自动化生产线上面临巨大挑战,无法实现真正的无人化作业,严重影响了现代化高效生产的推进。
3、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实现工件在各个加工工位之间自动化有序流转的解决方案,以克服人工参与带来的种种限制,真正实现所有生产线的全自动化。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伸缩架(7)、举升装置(8)和小车滑板(9),所述举升装置(8)设置于所述小车滑板(9)表面,所述举升装置(8)顶部设置至少两个交换伸缩架(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装置(8)包括外围框架(82)和设置于所述外围框架(82)上并可相对于所述外围框架(82)作升降运动的举升组件(81),所述外围框架(82)底部与所述小车滑板(9)表面固定,所述外围框架(82)上设有传感组件(8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组件(81)包括举升面板(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伸缩架(7)、举升装置(8)和小车滑板(9),所述举升装置(8)设置于所述小车滑板(9)表面,所述举升装置(8)顶部设置至少两个交换伸缩架(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装置(8)包括外围框架(82)和设置于所述外围框架(82)上并可相对于所述外围框架(82)作升降运动的举升组件(81),所述外围框架(82)底部与所述小车滑板(9)表面固定,所述外围框架(82)上设有传感组件(8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组件(81)包括举升面板(811)、举升电机(812)、第一减速器(813)、伞形齿轮箱(814)、传动轴(815)、涡轮蜗杆机构(817)和滚珠丝杠机构(816),所述滚珠丝杠机构(816)固设于所述外围框架(82)上,所述滚珠丝杠机构(816)的丝杠顶端与所述举升面板(811)连接,所述举升电机(81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减速器(81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器(813)的输出端与所述伞形齿轮箱(81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伞形齿轮箱(814)的输出端与所述传动轴(815)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轴(815)的另一端与所述涡轮蜗杆机构(81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涡轮蜗杆机构(817)的蜗杆与所述滚珠丝杠机构(816)的螺母啮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组件(81)还包括直线轴承(818)和导向轴(819),所述导向轴(819)的顶部与所述举升组件(81)固连,所述导向轴(819)的底部设有轴挡板(820),所述导向轴(819)滑动设置于所述直线轴承(818)内,所述直线轴承(818)与所述外围框架(82)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轨道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组件(83)包括侧限位开关(833)、底限位开关(832)、小车位置检测开关(831)中的至少一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轨道小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博,张岚清,
申请(专利权)人:长航集团武汉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