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下垂直、水平槽道检修,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
技术介绍
1、水下槽道容易存在杂物堆积、腐蚀、破损、密封不严等问题,对槽道进行检修有利于确保槽道安全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通过工作人员携带专业设备进入水下完成检修工作,水下环境复杂、能见度低,使得人工清理耗时耗力,且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2、目前,已有采用水下机器人部分代替潜水员进行清理的情形,但一般采用的作业机器人都是推进器式的结构,这种行走方式灵敏度高但稳定性低。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可变形的自走型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其目的在于,通过两段式结构,实现由垂直壁面向水平壁面的自由过渡式行走,或由水平壁面向垂直壁面的自由过渡式行走,同时通过可变形伸缩轮适应各种宽度的槽道,可搭载水下设备稳定高效地完成水下检修任务。
2、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可变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推进器系统2、行走系统3、转向系统4、骨架系统5,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前体1-1和后体1-2,所述推进器系统2包括垂直推进器2-1和水平推进器2-2,推进器系统2由4个垂直推进器2-1和2个水平推进器2-2构成,行走系统3包括底部辅助轮3-1和侧向锥形轮3-2,机器人平台的行走是通过4个底部辅助轮3-1和4个侧向锥形轮3-2来实现的,转向系统4包括转向轮4-1、弹簧4-2和铰接底座4-3,骨架系统5包括主轴5-1、柔性带5-2、连杆5-3、驱动轴杆5-4和吊环5-5,骨架系统的吊环5-5与缆绳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框架1、推进器系统2、行走系统3、转向系统4、骨架系统5,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前体1-1和后体1-2,所述推进器系统2包括垂直推进器2-1和水平推进器2-2,推进器系统2由4个垂直推进器2-1和2个水平推进器2-2构成,行走系统3包括底部辅助轮3-1和侧向锥形轮3-2,机器人平台的行走是通过4个底部辅助轮3-1和4个侧向锥形轮3-2来实现的,转向系统4包括转向轮4-1、弹簧4-2和铰接底座4-3,骨架系统5包括主轴5-1、柔性带5-2、连杆5-3、驱动轴杆5-4和吊环5-5,骨架系统的吊环5-5与缆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1包括前体1-1和后体1-2,主体框架1负责搭载各种检修设备,并用于固定各个分系统的位置,前体1-1起到控制方向和驱动的作用,搭载着转向系统和驱动系统控制着整个机器人平台的行走方向,后体1-2作用是配合前体1-1形成两段式结构,实现由竖直槽道向水平槽道转向,或由水平槽道向竖直槽道转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体1-1的尾部设置成凹型,后体1-2的头部设置成凸型,使得前体1-1和后体1-2在转向过程不会发生运动干涉,更容易配合,变形过渡更流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推进器2-1是为机器人平台的背部提供推力,使得机器人平台在竖直壁面行走时可紧贴壁面,防止脱落,以保证行走稳定性;水平推进器的作用是当机器人平台在水平槽道行走时,为机器人平台提供水平方向的驱动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形的水下槽道检修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系统3包括底部辅助轮3-1和侧向锥形轮3-2,机器人平台的行走是通过4个底部辅助轮3-1和4个侧向锥形轮3-2来实现的,底部辅助轮3-1是为了使得机器人平台可沿着壁面行走,以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力,同时用于定位机器人平台,侧向轮3-2采用圆锥的形式,使得锥形轮在贴近壁面时两侧的受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茆忠俊,刘大鑫,杨朋朋,赵植,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蓝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