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钢轨运输,尤其涉及一种钢轨运输架及钢轨运输总成。
技术介绍
1、25米长的钢轨主要采用2辆普通平铁路车跨装方式运输,使用工具主要是六支点专用转向架,钢轨在转向架上分层装载,目前转向架包括死心转向架和活心转向架,死心转向架和活心转向架均包括下架体和上架体,所述上架体下端的中部均设置有一根凸轴,所述凸轴与对应所述下架体上端中部转动连接,对于活心转向架而言,下架体与上架体的转动连接位点在下架体中部可前后移动,而对于死心转向架而言,下架体与上架体的连接位点只能转动,这就导致车辆在制动或过弯道时,钢轨在惯性作用下前后窜动感明显,钢轨稳定性差,且车辆存在集重、偏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钢轨托起,同时具有缓冲作用以避免钢轨在运输时出现前后窜动的钢轨运输架。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钢轨运输架,其用以设置在相邻的两辆铁路平车上以托放长条状的钢轨,包括两个转向架,两个所述转向架用以分别设置在两个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轨运输架,其用以设置在相邻的两辆铁路平车(20)上以托放长条状的钢轨(30),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转向架(1),两个所述转向架(1)用以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铁路平车(20)长度方向对应的中部,所述转向架(1)具有下架体(11)和上架体(12),所述下架体(11)用以沿左右方向安装在对应所述铁路平车(20)上,所述上架体(12)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安装在对应所述下架体(11)上,且所述上架体(12)在对应所述下架体(11)上具有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周向转动的活动余量,所述钢轨(30)用以托放在两个所述上架体(12)上,且至少一个所述转向架(1)上对应的所述上架体(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轨运输架,其用以设置在相邻的两辆铁路平车(20)上以托放长条状的钢轨(30),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转向架(1),两个所述转向架(1)用以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铁路平车(20)长度方向对应的中部,所述转向架(1)具有下架体(11)和上架体(12),所述下架体(11)用以沿左右方向安装在对应所述铁路平车(20)上,所述上架体(12)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安装在对应所述下架体(11)上,且所述上架体(12)在对应所述下架体(11)上具有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周向转动的活动余量,所述钢轨(30)用以托放在两个所述上架体(12)上,且至少一个所述转向架(1)上对应的所述上架体(12)在前后移动时具有前后缓冲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轨运输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转向架(1)分别为第一转向架(1a)和第二转向架(1b),所述第一转向架(1a)对应的上架体(12)和下架体(11)分别为第一上架体(12a)和第一下架体(11a),所述第二转向架(1b)对应的上架体(12)和下架体(11)分别为第二上架体(12b)和第二下架体(11b),所述第二转向架(1b)上还设置有缓冲器(13b),所述缓冲器(13b)用以给所述第二上架体(12b)提供前后缓冲的作用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轨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架体(11a)的中部沿前后方向设置有直条形的第一插孔(111a),所述第一上架体(12a)下端的中部垂直凸设有第一凸轴(121a),所述第一凸轴(121a)插入至所述第一插孔(111a)内,且所述第一凸轴(121a)在所述第一插孔(111a)内可前后移动或转动,以为所述第一上架体(12a)提供前后方向移动以及周向转动的活动余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轨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架体(11b)的中部设置有空腔,且所述第二下架体(11b)上端中部沿前后设置有直条形的第二插孔(111b),所述第二插孔(111b)与所述空腔上端的中部,所述缓冲器(13b)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何涛,马玉坤,李善坡,李涵,汪正义,殷涛,李可佳,孙艳鹏,史村,孙胜楠,李建贞,黄中伟,蒋波,龙坤建,边云龙,江大勇,李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铁科客货运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