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桥梁减震,具体涉及一种电涡流式平面多向桥梁减震耗能系统。
技术介绍
1、近数十年来,随着全球桥梁建设技术的迅猛进步,大量的桥梁工程项目成功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抗震装置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学术界与工程界关注的焦点,旨在有效减轻地震对桥梁结构的潜在损害,从而确保桥梁在地震状况下的安全使用与正常运行。
2、在现有技术中,学者提出了多种类型的减震装置,其中较为常用的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支座、粘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等,这些装置主要以接触的方式进行耗能,但在循环荷载中可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耗,进而导致耗能效果的降低。近年来,学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涡流阻尼器,相较于传统减震装置,其展现出更为出色的稳定性。但是,目前的电涡流阻尼器设计多针对单一方向耗能,缺乏双向耗能的功能。而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多变性,通常会导致结构在多个方向上产生位移。若需要在多个方向实现有效耗能,则需要在多个方向安装减震装置,这无疑提高了减震系统的整体成本。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具有多向耗能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涡流式平面多向桥梁减震耗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轴、上金属盘齿轮组件、下金属盘齿轮组件、固定板、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滑动杆件组成,所述固定板与中心轴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上金属盘齿轮组件、下金属盘齿轮组件分别设置于固定板上、下两侧并分别与中心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条、第一齿条相互垂直设置,并分别位于固定板与上、下金属盘齿轮组件之间,所述第二齿条、第一齿条分别与固定板的上、下侧面滑动配合,且其上的齿部分别与上、下金属盘齿轮组件上的齿轮相啮合,所述滑动杆件设置于固定板与上金属盘齿轮组件之间,所述滑动杆件具有横向连接部和纵向连接部,且横向连接部、纵向连接部分别与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涡流式平面多向桥梁减震耗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轴、上金属盘齿轮组件、下金属盘齿轮组件、固定板、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滑动杆件组成,所述固定板与中心轴中部固定连接,所述上金属盘齿轮组件、下金属盘齿轮组件分别设置于固定板上、下两侧并分别与中心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条、第一齿条相互垂直设置,并分别位于固定板与上、下金属盘齿轮组件之间,所述第二齿条、第一齿条分别与固定板的上、下侧面滑动配合,且其上的齿部分别与上、下金属盘齿轮组件上的齿轮相啮合,所述滑动杆件设置于固定板与上金属盘齿轮组件之间,所述滑动杆件具有横向连接部和纵向连接部,且横向连接部、纵向连接部分别与第二齿条、第一齿条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永磁体,以在上、下金属盘齿轮组件相对于固定板转动时对永磁体的磁感线进行切割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进而产生电涡流阻尼力来减缓或阻碍上、下金属盘齿轮组件的持续转动;所述中心轴与桥墩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件与主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涡流式平面多向桥梁减震耗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金属盘齿轮组件由第一金属板、第一空心短柱和第一齿轮组成,所述第一齿轮位于第一金属板上侧,且第一金属板和第一齿轮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空心短柱外周部,所述第一空心短柱通过第一轴承组与中心轴下段转动连接,从而实现下金属盘齿轮组件相对于转动轴及固定板的转动;所述上金属盘齿轮组件由第二金属板、第二空心短柱和第二齿轮组成,所述第二齿轮位于第二金属板下侧,且第二金属板和第二齿轮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空心短柱外周部,所述第二空心短柱通过第二轴承组与中心轴上段转动连接,从而实现上金属盘齿轮组件相对于转动轴及固定板的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涡流式平面多向桥梁减震耗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中心轴向下穿过第一金属板中部的通孔并与桥墩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涡流式平面多向桥梁减震耗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下侧面、上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动槽组、第二滑动槽组,所述第一齿条与第一滑动槽组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齿条与第二滑动槽组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涡流式平面多向桥梁减震耗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槽组、第二滑动槽组分别包括两个水平设置的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组的两个滑动槽的设置方向与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