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座椅减振器,特别涉及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
技术介绍
1、座椅减振器可有效衰减座椅振动,为司机或乘客提供更高舒适性,因此汽车座椅内大多安装有座椅减振器,现有的座椅减振器大多由流通阀、压缩阀、活塞、外连杆、内连杆等组成,在需要对座椅减振器的阻尼进行调节时,可以转动外连杆带动阻尼开关动作实现对阻力的调整,从而满足不同的减震需求。
2、然而,现有的座椅减振器在阻力调节时拨动扭矩过大,操作较为费力,而且会影响到拨动装置的可靠性,吊环座与内连杆焊接在一起时两者的接触面积较小,影响了连接强度,进而影响了座椅减振器的连接稳定性,严重时容易发生断裂造成减振器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能够保证座椅减振器的连接稳定性,避免了座椅减振器动作时发出较大的噪音的情况,提高了座椅减振器的使用效果,通过耐磨套筒提高了连接处的耐磨性,提高了座椅减振器的使用寿命,保证了座椅减振器的阻尼稳定性,通过旋转位置调整拨杆实现对阻尼的调节,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旋转外连杆调整阻尼时受到的阻力较大操作较为费力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操作难度,通过铸铝合金制成的一体式贮油筒减轻了座椅减振器的重量,通过将空心连接杆和定位吊环座焊接在一起增加了焊接面积,有效地提高了连接强度,提高了座椅减振器的连接稳定性,有效的避免了内连杆断裂造成减振器失效的情况。
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的目的与功效,具体包括:定位吊环座、空心连接杆、调整连接杆、一
3、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结构包括有定位弧形板和位置限定杆;所述定位弧形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定位吊环座的右端面;所述位置限定杆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位置限定杆均匀分布固定连接在所述定位弧形板的外侧面。
4、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第一连通孔和限位插块;所述第一连通孔开设在所述空心连接杆的下部;所述限位插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调整连接杆的下端面。
5、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流量调整阀芯和第二连通孔;所述流量调整阀芯插接在所述限位插块的外侧;所述第二连通孔开设在所述流量调整阀芯的中部,所述第二连通孔为l形结构。
6、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位置调整拨杆和位置限定板;所述位置调整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调整连接杆的上部;所述位置限定板花键连接在所述位置调整拨杆的右侧。
7、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第二复位弹性件和橡胶密封圈;所述位置限定板通过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与所述位置调整拨杆弹性连接;所述橡胶密封圈粘接在所述调整连接杆的上部。
8、进一步的,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第三连通孔和密封油封;所述第三连通孔开设在所述限位活塞头的中部;所述密封油封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安装座的上部。
9、进一步的,所述润滑结构还包括有润滑油流通槽、防漏挡环和第三复位弹性件;所述润滑油流通槽开设在所述润滑油导出座的中部;所述防漏挡环套接在所述润滑油导出座的外侧;所述防漏挡环通过所述第三复位弹性件与所述润滑油导出座弹性连接。
10、有益效果
11、本专利技术通过耐磨套筒提高了连接处的耐磨性,提高了座椅减振器的使用寿命,通过位置限定板和位置限定杆对调整连接杆的位置进行固定,保证了座椅减振器的阻尼稳定性,通过旋转位置调整拨杆实现对阻尼的调节,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过旋转外连杆调整阻尼时受到的阻力较大操作较为费力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阻尼的调整可靠性,通过铸铝合金制成的一体式贮油筒减轻了座椅减振器的重量,通过将空心连接杆和定位吊环座焊接在一起增加了焊接面积,有效地提高了连接强度,提高了座椅减振器的连接稳定性,有效的避免了内连杆断裂造成减振器失效的情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包括:定位吊环座(1)、空心连接杆(2)、调整连接杆(202)、一体式贮油筒(3)、活塞缸(4)、油液压缩阀(5)、活塞安装座(6)、限位活塞头(7)、导向安装座(8)、密封挡油环(9)、耐磨套筒(10)、调整结构、润滑结构和润滑油导出座(11);所述空心连接杆(2)焊接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下部;所述调整连接杆(202)转动连接在所述空心连接杆(2)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设置在所述空心连接杆(2)的外侧;所述活塞缸(4)套接在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的内侧;所述油液压缩阀(5)插接在所述活塞缸(4)的下部,所述油液压缩阀(5)的下部与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相贴合;所述限位活塞头(7)螺纹连接在所述空心连接杆(2)的下部;所述活塞安装座(6)螺栓连接在所述限位活塞头(7)的下部;所述导向安装座(8)插接在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的上部;所述密封挡油环(9)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安装座(8)的下部;所述耐磨套筒(10)花键连接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中部;所述润滑结构设置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内侧;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螺纹连接在所述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有润滑油流通槽(1102)、防漏挡环(1103)和第三复位弹性件(1104);所述润滑油流通槽(1102)开设在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的中部;所述防漏挡环(1103)套接在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的外侧;所述防漏挡环(1103)通过所述第三复位弹性件(1104)与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弹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包括有定位弧形板(101)和位置限定杆(102);所述定位弧形板(101)固定连接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右端面;所述位置限定杆(102)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位置限定杆(102)均匀分布固定连接在所述定位弧形板(101)的外侧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第一连通孔(201)和限位插块(203);所述第一连通孔(201)开设在所述空心连接杆(2)的下部;所述限位插块(203)固定连接在所述调整连接杆(202)的下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流量调整阀芯(204)和第二连通孔(205);所述流量调整阀芯(204)插接在所述限位插块(203)的外侧;所述第二连通孔(205)开设在所述流量调整阀芯(204)的中部,所述第二连通孔(205)为L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位置调整拨杆(206)和位置限定板(207);所述位置调整拨杆(206)固定连接在所述调整连接杆(202)的上部;所述位置限定板(207)花键连接在所述位置调整拨杆(206)的右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第二复位弹性件(208)和橡胶密封圈(209);所述位置限定板(207)通过所述第二复位弹性件(208)与所述位置调整拨杆(206)弹性连接;所述橡胶密封圈(209)粘接在所述调整连接杆(202)的上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还包括有第三连通孔(701)和密封油封(801);所述第三连通孔(701)开设在所述限位活塞头(7)的中部;所述密封油封(801)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安装座(8)的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包括:定位吊环座(1)、空心连接杆(2)、调整连接杆(202)、一体式贮油筒(3)、活塞缸(4)、油液压缩阀(5)、活塞安装座(6)、限位活塞头(7)、导向安装座(8)、密封挡油环(9)、耐磨套筒(10)、调整结构、润滑结构和润滑油导出座(11);所述空心连接杆(2)焊接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下部;所述调整连接杆(202)转动连接在所述空心连接杆(2)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设置在所述空心连接杆(2)的外侧;所述活塞缸(4)套接在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的内侧;所述油液压缩阀(5)插接在所述活塞缸(4)的下部,所述油液压缩阀(5)的下部与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相贴合;所述限位活塞头(7)螺纹连接在所述空心连接杆(2)的下部;所述活塞安装座(6)螺栓连接在所述限位活塞头(7)的下部;所述导向安装座(8)插接在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的上部;所述密封挡油环(9)固定连接在所述导向安装座(8)的下部;所述耐磨套筒(10)花键连接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中部;所述润滑结构设置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内侧;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螺纹连接在所述定位吊环座(1)的中部;所述调整结构设置在所述一体式贮油筒(3)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有润滑油流通槽(1102)、防漏挡环(1103)和第三复位弹性件(1104);所述润滑油流通槽(1102)开设在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的中部;所述防漏挡环(1103)套接在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的外侧;所述防漏挡环(1103)通过所述第三复位弹性件(1104)与所述润滑油导出座(11)弹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内置可调座椅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结构包括有定位弧形板(101)和位置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升锋,李诗虎,师大军,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东风采埃孚减振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