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片组件、电池组件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4441486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25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片组件、电池组件及其装配方法,连接片组件适于电性连接并固定多个极组的极耳,连接片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片,每个连接片沿第一方向包括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连接片关于沿第一方向的中轴线对称,其中:多个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呈阶梯分布,并且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方向上,多个连接部的上边缘和中轴线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增大,多个连接部的下边缘和中轴线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增大,多个连接部在靠近其对应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分别具有一个连接区,适于和极耳电性连接;连接片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连接片具有位于第一表面上的凸包,多个连接部在位于第二表面上靠近其对应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位置分别具有一个连接区,适于和极耳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片组件、电池组件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1、现阶段,电池领域中单体电芯容量做大已成为重要趋势,随着单体电芯尺寸的不断增大,电芯厚度也越来越大,电芯厚度增大带来电芯内部极组厚度的增加,若采用双极组方案,单极组厚度过大会带来一系列工艺挑战,如热压难度高,因此针对大电芯使用多极组方案来解决这些工艺问题已成为主流趋势。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矩形或u形的连接片,首先对多个极组首先进行两两装配,再将每两个极组的极耳重叠再一起焊接至连接片对应的位置,最后进行折叠,然而这样会导致极耳进行多次折叠,形成s形折弯,有极耳倒插极组引发短路的风险,并且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折叠,极耳通常具有较高的高度,在涂布、辊压及卷绕等工序,均存在极耳褶皱或翻折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降低极耳高度,降低褶皱及翻折的风险并且使极耳弯折形态为c形的连接片组件、电池组件及其装配方法。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片组件,适于电性连接并固定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片组件,适于电性连接并固定多个极组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片,每个所述连接片沿第一方向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关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轴线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其余所述连接部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边缘和下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片组件,适于电性连接并固定多个极组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片,每个所述连接片沿第一方向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相对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片关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中轴线对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其余所述连接部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阈值为两倍所述极组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片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对应的上边缘之间在所述第二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帆帆刘峰魏思伟蒋治亿陈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