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电极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介绍
1、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battery,lib)是便携式电子设备最成功的储能系统,在运输领域被广泛使用。然而,为了满足对电动汽车(ev)的需求,必须进一步提高lib的实际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一般包括:活性材料、隔膜、电解质及集流体等。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集流体一般用铜箔,正极集流体一般用铝箔。然而,集流体的非活性组件(例如,cu和al箔)占据锂离子电池总重量的10-25wt%的自重,而对lib的电池容量没有贡献。同时传统的集流体,如包括cu和al在内的固体金属箔,缺乏孔隙度,并且对电解质不渗透。因此,传统集流体结构的不可渗透性阻碍了锂离子输运,限制了锂在电极之间的输运仅为单侧。而减小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是改善倍率性能的重要策略。
2、由于一般金属箔的轧制表面比较平滑,涂覆活性材料时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浸润性差、结合不紧密、结合强度小、结合面积小、不容易粘附等,从而导致活性材料与集流体之间界面电阻大,容易脱落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双极集流体是三维多孔结构,包括多孔聚合物层、多孔正极金属层和多孔负极金属层,其中,所述多孔正极金属层附着在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一侧,所述多孔负极金属层附着在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另一侧,且所述多孔正极金属层和所述负极金属层之间未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孔径为0.2~10μm,孔隙率为40%~90%;所述多孔正极金属层的孔径是0.1~9μm;所述多孔负极金属层的孔径是0.1~9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双极集流体是三维多孔结构,包括多孔聚合物层、多孔正极金属层和多孔负极金属层,其中,所述多孔正极金属层附着在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一侧,所述多孔负极金属层附着在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另一侧,且所述多孔正极金属层和所述负极金属层之间未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孔径为0.2~10μm,孔隙率为40%~90%;所述多孔正极金属层的孔径是0.1~9μm;所述多孔负极金属层的孔径是0.1~9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厚度为10~100μm;所述多孔正极金属层的厚度为0.1~5μm;所述多孔负极金属层的厚度为0.1~5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双极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聚合物层的聚合物本身为三维多孔结构,材质选自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聚碳酸酯、邻苯基苯酚膜(opp膜)、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流延聚丙烯、聚酰亚胺、聚氯乙烯复合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醚醚酮、聚酰胺、聚乙二醇、聚酰胺酰亚胺、环状聚烯烃、聚苯硫醚(pps)、聚乙酸乙烯酯、聚四氟乙烯、聚亚甲基萘、聚偏二氟乙烯、聚萘二甲酸亚乙酯、聚碳酸亚丙酯、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聚(偏二氟乙烯-共-三氟氯乙烯)、有机硅、维尼纶、聚乙烯、聚苯乙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俊伟,张蕾,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技创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