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及使用荧光灯的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1396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荧光灯(1)具有荧光管(2)和设置在荧光管(2)端部上的灯头(3),灯头(3)的至少一部分由透光性树脂形成,在上述透光性树脂的表面上形成有紫外线吸收层。此外,优选上述紫外线吸收层包含紫外线吸收材料,上述紫外线吸收材料由无机粒子构成。由此,能够提供在充分发挥紫外线吸收效果的同时,能长期维持灯头的透光性,并降低了点亮荧光灯时产生的荧光管与灯头间的明暗差的荧光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荧光灯及使用该荧光灯的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一般照明用的荧光灯,已知有直管形荧光灯;荧光管为圆形或 四角状、以灯头跨过具有电极的端部之间而连接的环形荧光灯;桥状地连 接多根直管状的灯泡并在端部保持的、所谓直管形的双联型荧光灯;桥状 地连接多根圆形或四角状的灯泡而形成的、所谓双联形状的环形荧光灯等。荧光灯具有灯头,该灯头为了保持或连接荧光管被设置在荧光管的端 部。由于荧光灯上的灯头部分不是发光部分,因此在点亮荧光灯时,在发 光部分(荧光管部分)与非发光部分(灯头部分)间出现明暗差。通常, 荧光灯的灯头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或聚碳酸酯(PC)等合成树 脂形成,为了在外观上看上去整体呈白色,使之与涂布在灯泡内的荧光体 的白色一致,将灯头的颜色也设定成白色。可是,即使将灯头设定成白色, 在点亮荧光灯时也出现明暗差,特别是在环形荧光灯中,由于环状的荧光 管的一部分因是灯头而成为暗部,因此在外观上是不优选的。因此,提出 了使灯头具有透光性、使从灯头放出光以消除明暗差的方法(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l、专利文献2。)。另外,在以往的荧光灯中,来自太阳光的紫外线、或从荧光灯自身及 其它的荧光灯放射的紫外线造成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灯头的变色或机械强度 的降低。为此,还提出了利用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形成灯头的方法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1:实开昭50-7381号公报专利文献2:实开昭57-127456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昭61-153917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平10-162722号公报可是,如果利用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形成具有上述透光性的灯头,则出现以下问题。即,如果为了提高紫外线吸收性能而增加紫外线吸 收剂的混合量,则损害灯头的透光性,另一方面如果为得到灯头的透光性 而减少紫外线吸收剂的混合量,则紫外线吸收性能降低,灯头变色或机械 强度降低。因此,难以在直到荧光灯寿命末期的长时间内维持灯头的透光 性,其现状是具有透光性灯头的荧光灯还未实用化。此外,在将以往的荧光灯用于顶棚(ceiling)照明器材的情况下,上述 明暗差清晰可见,特别是近来因顶棚照明器材的薄型化,如果顶棚灯罩 (ceiling cover)与荧光灯间的距离縮短,上述明暗差即灯头的影子映入顶 棚灯罩,使明暗差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提供一种在充分发挥紫外线吸收效果 的同时,能长期维持灯头的透光性、并降低了点亮荧光灯时产生的荧光管 与灯头间的明暗差的荧光灯。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包含荧光管和设置在上述荧光管端部上的灯头,其特 征在于,上述灯头的至少一部分由透光性树脂形成,在上述透光性树脂的 表面上形成有紫外线吸收层。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照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包含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在充分发挥紫外线吸收效果的同时,能长期维持灯头 的透光性、并降低了点亮荧光灯时产生的荧光管与灯头间的明暗差的荧光 灯。此外,通过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荧光灯,能够提供降低了点亮荧光灯时产生 的荧光管与灯头间的明暗差的照明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环形荧光灯的俯视图。图2是图1荧光灯中所用的灯头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3的直管双联型荧光灯的侧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4的球形荧光灯的侧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5的悬挂式荧光灯具的侧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6的吸顶型荧光灯具的立体图。5图7是表示比较例1灯头的紫外线照射前后的分光透射率的图。图8是表示比较例1灯头的紫外线照射前后的分光透射率的变化量SI的图。图9是表示ZnO添加量与变化量Sl及与膜厚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透过实施例1 3及比较例1的灯头中央的透射光的分光 性能的图。图11是表示ZnO添加量和紫外线吸收比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表面亮度和离灯头中心的距离的关系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下述实施方式 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例子,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实施方式l)首先,对本专利技术荧光灯的一个例子即环形荧光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环形荧光灯的俯视图。在图1中,荧光灯1的耗电功 率为30W,其具有荧光管2和灯头3。荧光管2在内部具有一对电极(未图示),并在内部封入有用于供给荥 的粒状的锌锡汞合金和作为稀有气体的氩气。此外,灯头3以覆盖荧光管2 的两端部且跨过该两端部的方式设置。在荧光管2的内表面上依次层叠有保护膜和荧光体层(未图示)。荧光 管2为钠玻璃制,管内径为28mm、壁厚为l.Omm、管轴方向的长度为 540mm。荧光管2的两端部通过铅玻璃制的扩口管座(flare stem)(未图示) 密封。在扩口管座中封固有2根引线(未图示),所述引线用于架设由钩制 丝圈构成的电极。在荧光管2的端部为了固定扩口管座形成有未涂布荧光 体的透明部分,即荧光体非涂布部(未图示)。其是在涂布了荧光体后,削 掉固定扩口管座的部位上的荧光体而形成的,灯头3以覆盖这样的荧光管2 端部的透明部分的方式设置。图2是图1的荧光灯中所用的灯头的分解立体图。构成灯头3的第一 部件4是位于与荧光灯的主发光面大致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在第一部件4上立设有4根供电用的插头6。第一部件4由PBT、 PC等阻燃性树脂形成。 为了防止紫外线造成的第一部件4的变色或机械强度的降低,在第一部件4 的树脂中混合有作为紫外线吸收材料的Ti02等白色颜料,因而第一部件4 呈白色。另外,如后所述也可以在第一部件4的表面上设置紫外线吸收层。此处,荧光灯的主发光面指的是面对有被照射物的方向的面,例如在 将荧光灯用作通常的天花板灯等的情况下,例如指的是朝下方向的面。具 体而言,是指与立设有供电用的插头6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部分。构成灯头3的第二部件5是位于荧光灯的大致主发光面的部分,第二 部件5由具有透光性的阻燃性树脂例如PBT、 PC等透光性树脂形成。此外,在第二部件5的外表面8上形成有第一紫外线吸收层。第一紫 外线吸收层具有防止发自荧光灯自身的紫外线、或来自位于荧光灯周围的 其它荧光灯等的紫外线造成的灯头3的变色或机械强度降低的效果。此外, 在第二部件5的内表面7上形成有第二紫外线吸收层。第二紫外线吸收层 具有保护灯头3的内表面7、防止灯头3的内表面7的由紫外线造成的灯头 3的变色或机械强度降低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部件5的外表面 8和内表面7这两面上形成有紫外线吸收层,但也可以在外表面8和内表面 7中的任一面的表面上形成紫外线吸收层。第一紫外线吸收层及第二紫外线吸收层利用由无机粒子构成的紫外线 吸收材料形成。作为可用作紫外线吸收材料的无机粒子,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锌(ZnO)、氧化钛(Ti02)、氧化铈(Ce02)等,特别是ZnO的紫外 线吸收能力高,因此最为优选。作为紫外线吸收材料,可以单独或混合使 用这些无机粒子。上述无机粒子的粒径优选为20nm 100nm。因为只要在此范围内,直 到以波长375nm为代表的近紫外线都能吸收。上述粒径可通过用高分解能 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实测上述无机粒子的粒径来求出。此外,上述紫外线吸收层的厚度优选为0.5pm 5,。因为如果低于 0.5pm则紫外线吸收效果低,如果超过5pm则紫外线吸收层变得过厚,不 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荧光灯,其包含荧光管和设置在所述荧光管端部上的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头的至少一部分由透光性树脂形成,且在所述透光性树脂的表面上形成有紫外线吸收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真锅由雄伊藤雅信畑诚治三贵政弘川端一郎斋藤毅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