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制造,具体涉及一种极片、一种极片的制备方法以及一种电池。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理想方式是提高极片厚度以增加活性物质的含量。然而,锂离子电池中,极片越厚,电解液的渗透能力越差,使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极片内部浓差极化增加,锂离子迁移变得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极片的制备方法以及电池,可以极片内部浓差极化大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包括:集流体及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上的复合层,所述复合层包括沿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和吸液层,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具有远离所述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上还形成有自所述第一表面局部向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内部延伸的凹部,所述吸液层覆盖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凹部的内表面。
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凹部包括凹槽和通孔中的至少一
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凹槽和通孔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为长条形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沿靠近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凹部的宽度不变或者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侧壁为直壁或者曲壁,或者,沿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方向剖切,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包括凹槽和通孔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为长条形的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沿靠近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凹部的宽度不变或者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侧壁为直壁或者曲壁,或者,沿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方向剖切,所述凹部的截面呈“v”字形、梯形、方形、半圆形或者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凹部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所述凹部的间距为0.01mm~100mm;和/或,所述凹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和/或,所述凹部的平均宽度为1μm~3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层的厚度为0.2μm~50μm;或者,所述吸液层的厚度为0.2μm~10μm;或者,所述吸液层的孔隙率为5%~9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大于30μm;或者,所述极片的厚度大于6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层为至少包括第一粘结剂和第一导电剂的混合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为包括第一活性材料、第二粘结剂和第二导电剂的混合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中所述第二导电剂的质量含量小于所述吸液层中所述第一导电剂的质量含量;和/或,所述第一导电剂的吸油值大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吸油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的含量大于50wt%,所述吸液层中所述第一导电剂的含量大于50wt%。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中,沿靠近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第二导电剂的含量增大,和/或,所述第一活性材料为第一活性材料颗粒,所述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平均粒径增大。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剂包括导电碳材和导电陶瓷中的至少一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碳材包括炭黑、碳纳米管、碳纤维、乙炔黑、石墨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剂的比表面积为1m2/g~1000m2/g;和/或,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嗣鹏,胡省辉,卜芳,吕鑫,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