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96987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10 19: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及方法。包括高压集液管A(1)、高压集液管B(2)、低压集液管A(3)、低压集液管B(4)、内芯换热管(5)和外芯换热管(6);所述的高压集液管A、B分别嵌套于低压集液管A、B内,构成两个集液组件,内芯换热管(5)嵌套于外芯换热管(6)内,构成换热组件,两集液组件间经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的外芯换热管(6)的两端分别与高、低压集液管A间的夹层腔体,高、低压集液管B间的夹层腔体连通;所述的内芯换热管(5)的两端分别穿过低压集液管A、B与高压集液管A、B的内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流体在流入腔体、流入芯体及流出腔体的多次强化换热,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航天综合热管理,具体涉及一种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及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航空航天对换热器性能得不断提升,迫切需要换热器在复杂环境条件下能稳定高效地运行,要求换热器具备良好的传热性能和稳定性,以满足各类温差、变工况下的换热条件。传统列管式换热器将散热管装配至两端板中间,并在散热管管束外包覆壳体形成产品整体,散热管内流动高压介质,散热管与壳体间区域流动低压介质,为满足产品工艺性要求,传统列管式换热器一般为圆筒状结构,产品所占体积空间相对较大,且限于流道结构布置,产品流道一般设计为逆叉流或顺叉流结构形式,产品换热效率相对较低,且功重比相对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及方法。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列管式换热器的纯逆流布置,进一步提高了高压腔的承压能力,通过在冷、热边介质的进出口位置设计集液腔,分别实现了流体在流入腔体、流入芯体及流出腔体的多次强化换热,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液管组合高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集液管A(1)、高压集液管B(2)、低压集液管A(3)、低压集液管B(4)、内芯换热管(5)和外芯换热管(6);所述的高压集液管A、B分别嵌套于低压集液管A、B内,构成两个集液组件,内芯换热管(5)嵌套于外芯换热管(6)内,构成换热组件,两集液组件间经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的外芯换热管(6)的两端分别与高、低压集液管A间的夹层腔体,高、低压集液管B间的夹层腔体连通;所述的内芯换热管(5)的两端分别穿过低压集液管A、B与高压集液管A、B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集液管a(1)、高压集液管b(2)、低压集液管a(3)、低压集液管b(4)、内芯换热管(5)和外芯换热管(6);所述的高压集液管a、b分别嵌套于低压集液管a、b内,构成两个集液组件,内芯换热管(5)嵌套于外芯换热管(6)内,构成换热组件,两集液组件间经换热组件连接;所述的外芯换热管(6)的两端分别与高、低压集液管a间的夹层腔体,高、低压集液管b间的夹层腔体连通;所述的内芯换热管(5)的两端分别穿过低压集液管a、b与高压集液管a、b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压集液管a、b的开放端设有同轴定位组件(7),高压集液管a、b的封闭端对应穿过低压集液管a、b的封闭端后与同轴定位组件(7)抵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轴定位组件(7)包括定位环(7.1),定位环(7.1)外周经连接筋(7.2)与支撑环(7.3)连接;所述定位环(7.1)的内锥面与高压集液管a/b的封闭端抵靠,所述的支撑环(7.3)与低压集液管a/b的开放端内壁面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液管组合高效列管式逆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低压集液管a、b的封闭端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静芳邓波陈驰米飞蒋中一李朋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