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量子力学和纳米,尤其涉及一种针对inas纳米线混合晶相界面位置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1、inas纳米线是由砷化铟(inas)材料制成的一维纳米结构,因其高电子迁移率、窄带隙(约0.35ev)和显著的量子效应而在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其独特特性使得inas纳米线在高频电子器件、红外探测器、光电转换器件以及量子计算元件中表现出色。inas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分子束外延(mbe)和模板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纳米线的尺寸和形貌。作为纳米科技和半导体研究的重要材料,inas纳米线在电子、光电子和量子技术等领域有望实现更多突破和创新。inas纳米线的晶相主要有闪锌矿(zinc blende,zb)和纤锌矿(wurtzite,wz)两种结构,具体分布和比例取决于生长条件和方法。zb结构属于立方晶系,具有高对称性和较少缺陷,通常表现出优良的电子迁移率和光学特性,因此在高性能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中应用广泛。而wz结构属于六方晶系,具有更强的量子限域效应和独特的光学特性,适用于特定的光电子和量子器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InAs纳米线混合晶相界面位置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InAs纳米线(1)、氮化硼(2)和金属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InAs纳米线混合晶相界面位置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硼(2)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制备,通过该方法制得相同尺寸的两片少层六方氮化硼薄膜;所述两片少层六方氮化硼薄膜为第一氮化硼薄膜(2-1)和第二氮化硼薄膜(2-2),在第一氮化硼薄膜(2-1)上制作粗金属电极(3),在第二氮化硼薄膜(2-2)上制作细金属电极(4);第一氮化硼薄膜(2-1)未与粗金属电极(3)接触的一面朝上,将待测样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inas纳米线混合晶相界面位置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inas纳米线(1)、氮化硼(2)和金属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inas纳米线混合晶相界面位置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硼(2)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制备,通过该方法制得相同尺寸的两片少层六方氮化硼薄膜;所述两片少层六方氮化硼薄膜为第一氮化硼薄膜(2-1)和第二氮化硼薄膜(2-2),在第一氮化硼薄膜(2-1)上制作粗金属电极(3),在第二氮化硼薄膜(2-2)上制作细金属电极(4);第一氮化硼薄膜(2-1)未与粗金属电极(3)接触的一面朝上,将待测样品inas纳米线转移到第一氮化硼薄膜(2-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对inas纳米线混合晶相界面位置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焊盘pad(7)处即为检测位置点,将检测点从最右侧电极的焊盘pad(7)上,依次划过每一个焊盘pad(7),当检测到电流突变时,将样品inas纳米线(1)转移到第二氮化硼薄膜(2-2)上且确保细金属电极(4)所处区域覆盖电流突变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inas纳米线混合晶相界面位置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金属电极(4)采用传统光刻技术制备,最小线宽在1微米以上,数量在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哲宇,徐炜炜,张家瑞,李奕琨,马青兰,余晨辉,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