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液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持电动工作的注液装置。
技术介绍
1、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向某一些容器内注入液体的情况,如加湿器中加入水、酒精灯中加入酒精燃料等,原始方法通常会使用漏斗等工具,漏斗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扶着,使用非常不方便,而且容易加注过量的液体。
2、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手持式的设备,其可以提供抽取液体的动力,将液体从一个容器中抽取出来之后,注入另一个容器中。但是这些设备通常只提供一个方向的动力进行液体抽注,在液体注满容器后,停止手持设备进行抽取时,在其内部管路中还会残留液体,这些液体在放置手持设备时会到处乱洒,使用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液装置,其不仅可以手持操作,而且在注液完成后会立即将其内部及其连接的管道内的液体反向输送回液体储存装置。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注液装置,包括壳体、换向阀、动力泵、具有进液通道的进液件和具有注液通道的注液件,所述换向阀和所述动力泵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向阀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第二连接口、第三连接口、以及第四连接口,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且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动力泵具有动力泵
4、使用时,所述进液件通过合适的管路与液体储存装置连接在一起。
5、采用上述结构,当用户需要进行注液时,需要将所述注液件对准所要注入液体的容器的注液口,操作所述注液装置使得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即所述注液件的注液通道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泵出液端连通,所述进液件的进液通道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泵进液端连通,所述动力泵工作时,液体从所述进液件的进液通道经由动力泵流向所述注液件的注液通道,并从所述注液件的注液通道流出,完成注液;
6、当用户停止注液时,操作所述注液装置使得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此时,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即所述注液件的注液通道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泵进液端连通,所述进液件的进液通道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泵出液端连通,所述动力泵工作时,液体从所述注液件的注液通道经由动力泵流向所述进液件的进液通道,并从所述注液件的注液通道回流至液体储存装置中;
7、上述结构,使得用户在停止注液时,能够将内部管路中残留的液体反向输送回液体储存装置,避免液体残留在所述注液装置内部,从而避免注液装置移动液体流出。
8、进一步地,所述换向阀包括阀体、以及第一阀杆和第二阀杆,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以及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所述阀体设置有第一换向腔和第二换向腔,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第一换向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与所述第二换向腔连通;
9、所述第一阀杆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一换向腔在所述第一阀杆的移动方向上设置有第一换向口和第二换向口,且所述第一换向口通过第一内部流道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口通过第二内部流道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阀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向腔内并设置有第一启闭结构,且所述第一启闭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换向口时关闭所述第一换向口并打开所述第二换向口、所述第一启闭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二换向口时关闭所述第二换向口并打开所述第一换向口;
10、所述第二阀杆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二换向腔在所述第二阀杆的移动方向上设置有第三换向口和第四换向口,且所述第三换向口通过第三内部流道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第四换向口通过第四内部流道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阀杆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换向腔内并设置有第二启闭结构,且所述第二启闭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三换向口时关闭所述第三换向口并打开所述第四换向口、所述第二启闭结构在靠近所述第四换向口时关闭所述第四换向口并打开所述第三换向口。
11、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第一阀杆活动使得所述第一启闭结构关闭所述第一换向口、所述第二阀杆活动使得所述第二启闭结构关闭所述第三换向口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一换向腔、所述第一换向腔的第二换向口、所述第二内部流道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换向腔、第二换向腔的第四换向口、第四内部流道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此时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二工作状态;
12、当所述第一阀杆活动使得所述第一启闭结构关闭所述第二换向口、所述第二阀杆活动使得所述第二启闭结构关闭所述第四换向口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一换向腔、所述第一换向腔的第一换向口、所述第一内部流道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换向腔、第二换向腔的第三换向口、第三内部流道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此时所述换向阀处于第一工作状态;
13、故用户只需要简单操作所述第一阀杆和所述第二阀杆就能实现换向操作,上述结构简单,能够将整体体积做小,即其需要的安装空间小,从而使得所述注液装置能够小型化,便于用户手持。
14、具体的,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二连接通道、第三连接通道和第四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通道朝向外界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连接通道朝向外界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连接通道朝向外界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三连接口,所述第四连接通道朝向外界的一端形成为所述第四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一换向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换向腔连通,所述第一内部流道、所述第四内部流道通过所述第三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三连接口连通,所述第二内部流道、所述第三内部流道通过所述第四连接通道与所述第四连接口连通。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阀杆的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一换向口到所述第二换向口的方向与所述第三换向口到第四换向口的方向一致。
16、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所述换向阀的结构更加合理,便于同步操作所述第一阀杆和所述第二阀杆。
17、进一步地,所述阀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平行于所述第一阀杆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延伸距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形成为第一通道口和第二通道口,且所述第一通道口到所述第二通道口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换向口到所述第二换向口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通道在平行于所述第二阀杆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延伸距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形成为第三通道口和第四通道口,且所述第三通道口到所述第四通道口的方向与所述第三换向口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换向阀(2)、动力泵(3)、具有进液通道(4-1)的进液件(4)和具有注液通道(5-1)的注液件(5),所述换向阀(2)和所述动力泵(3)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换向阀(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2-1)、第二连接口(2-2)、第三连接口(2-3)、以及第四连接口(2-4),所述换向阀(2)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且所述换向阀(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口(2-1)与所述第三连接口(2-3)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2-2)与所述第四连接口(2-4)连通,所述换向阀(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口(2-1)与所述第四连接口(2-4)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2-2)与所述第三连接口(2-3)连通;所述动力泵(3)具有动力泵进液端(3-1)和动力泵出液端(3-2),所述动力泵进液端(3-1)与所述第四连接口(2-4)连通,所述动力泵出液端(3-2)与所述第三连接口(2-3)连通,所述进液件(4)的进液通道(4-1)与所述第二连接口(2-2)连通,所述注液件(5)的注液通道(5-1)与所述第一连接口(2-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换向阀(2)、动力泵(3)、具有进液通道(4-1)的进液件(4)和具有注液通道(5-1)的注液件(5),所述换向阀(2)和所述动力泵(3)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换向阀(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2-1)、第二连接口(2-2)、第三连接口(2-3)、以及第四连接口(2-4),所述换向阀(2)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且所述换向阀(2)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口(2-1)与所述第三连接口(2-3)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2-2)与所述第四连接口(2-4)连通,所述换向阀(2)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口(2-1)与所述第四连接口(2-4)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2-2)与所述第三连接口(2-3)连通;所述动力泵(3)具有动力泵进液端(3-1)和动力泵出液端(3-2),所述动力泵进液端(3-1)与所述第四连接口(2-4)连通,所述动力泵出液端(3-2)与所述第三连接口(2-3)连通,所述进液件(4)的进液通道(4-1)与所述第二连接口(2-2)连通,所述注液件(5)的注液通道(5-1)与所述第一连接口(2-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阀(2)包括阀体(2-5)、以及第一阀杆(2-6)和第二阀杆(2-7),所述阀体(2-5)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口(2-1)和第二连接口(2-2)、以及第三连接口(2-3)和第四连接口(2-4),所述阀体(2-5)设置有第一换向腔(2-5.1)和第二换向腔(2-5.2),所述第一连接口(2-1)与所述第一换向腔(2-5.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2-2)与所述第二换向腔(2-5.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2-6)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阀杆(2-7)的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一换向口(2-5.101)到所述第二换向口(2-5.102)的方向与所述第三换向口(2-5.201)到第四换向口(2-5.202)的方向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2-5)包括第一通道(2-5.7)、第二通道(2-5.8)、第三通道(2-5.9)、第四通道(2-5.10)、第五通道(2-5.11)和第六通道(2-5.12),所述第一通道(2-5.7)在平行于所述第一阀杆(2-6)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延伸距离,所述第一通道(2-5.7)的两端形成为第一通道口(2-5.701)和第二通道口(2-5.702),且所述第一通道口(2-5.701)到所述第二通道口(2-5.702)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换向口(2-5.101)到所述第二换向口(2-5.102)的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通道(2-5.8)在平行于所述第二阀杆(2-7)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延伸距离,所述第二通道(2-5.8)的两端形成为第三通道口(2-5.801)和第四通道口(2-5.802),且所述第三通道口(2-5.801)到所述第四通道口(2-5.802)的方向与所述第三换向口(2-5.201)到所述第四换向口(2-5.202)的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2-5)包括阀底(2-5.13)、阀芯(2-5.14)、换向层(2-5.15)、以及阀盖(2-5.16);所述阀芯(2-5.14)位于所述阀底(2-5.13)的一侧,所述换向层(2-5.15)设置在所述阀芯(2-5.14)远离所述阀底(2-5.13)的一侧,所述阀盖(2-5.16)设置在所述换向层(2-5.15)远离所述阀芯(2-5.14)的一侧,所述阀芯(2-5.14)设置有所述第一换向腔(2-5.1)、所述第二换向腔(2-5.2)、所述第一通道(2-5.7)、所述第二通道(2-5.8)、所述第三通道(2-5.9)和所述第四通道(2-5.10),所述换向层(2-5.15)设置有所述第五通道(2-5.11)和所述第六通道(2-5.12);所述第一连接口(2-1)和所述第二连接口(2-2)设置在所述阀芯(2-5.14)上,所述第三连接口(2-3)和所述第四连接口(2-4)设置在所述阀盖(2-5.16)上,所述第一换向口(2-5.101)和所述第三换向口(2-5.201)靠近所述换向层(2-5.15)设置,所述第二换向口(2-5.102)和所述第四换向口(2-5.202)靠近所述阀底(2-5.13)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5.14)包括阀芯本体(2-5.1401)、以及封阀密封垫(2-5.1402),所述阀芯本体(2-5.1401)设置在所述阀底(2-5.13)上,所述封阀密封垫(2-5.1402)设置在所述阀芯本体(2-5.1401)远离所述阀底(2-5.13)的一侧,所述阀芯本体(2-5.140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银,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丽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