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及类器官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95089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7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包括芯片主体和底板;芯片主体内设有流道和储液池;流道包括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第三流道的中部设有隔室;第一流道上连接有用于向第一流道内注入成纤维细胞与水凝胶混合得到的第一水凝胶悬液的第一储液池;第二流道上连接有用于向第二流道内注入培养液的第二储液池;第三流道的中部设有隔室;第三流道上连接有与隔室连通的第三储液池,隔室连接有隔室储液池;隔室储液池用于向隔室内注入肿瘤类器官和水凝胶混合得到的第二水凝胶悬液,第三储液池用于向第三流道内注入水凝胶;第四流道上连接有用于向第四流道内注入血管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悬液的第四储液池。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培养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类器官培养,具体的为一种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及类器官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1、肿瘤类器官是近年来新兴的体外模型,相比二维细胞系、动物模型和3d肿瘤细胞球等传统体外模型具有多种优势。尽管肿瘤类器官已经是最接近人体的体外模型,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不足。比如,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癌细胞侵害的系统,其中的免疫细胞在识别、杀灭癌细胞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肿瘤类器官中缺乏免疫细胞。另外在人体中,肿瘤组织存在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血管、癌细胞、正常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血管生成等过程与其息息相关。通常恶性肿瘤的发展就伴随着异常的血管生成,这说明血管在恶性肿瘤的发展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这种异常血管生成背后的作用机制被广泛研究。

2、综上,构建一种具备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体外模型就尤为重要。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微流控芯片,采用封闭的空间结构,使用限位结构(如微柱、微墙)分割空间形成流道,中间流道接种类器官,一侧流道接种内皮细胞形成血管,另一侧流道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包括芯片主体(101)和底板(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主体(101)内设有流道和储液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1013)内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隔室,每一个所述隔室均位于所述第二流道(1012)和第四流道(1014)之间;所述第三储液池(1013a)与所述隔室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三储液池(1013a)与对应的所述隔室之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2)具有生物相容性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包括芯片主体(101)和底板(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主体(101)内设有流道和储液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1013)内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隔室,每一个所述隔室均位于所述第二流道(1012)和第四流道(1014)之间;所述第三储液池(1013a)与所述隔室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三储液池(1013a)与对应的所述隔室之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02)具有生物相容性和透光性,且所述底板(102)采用玻璃、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环烯烃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水凝胶和透明树脂中的其中一种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拟肿瘤微环境的血管化免疫共培养类器官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主体(101)具有生物相容性并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丙烯、聚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圳仲王安岩刘海洋张筱熙黄璘
申请(专利权)人:嘉士腾医疗科技重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