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91842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3 13:23
本技术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发动机、前桥和后桥,车架包括主架;发动机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前桥的两端和前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所述后桥的两端和后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底部平面为一个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面,所述前桥的输出轴中心A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1,所述后桥的输出轴中心C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2,所述发动机的曲轴中心B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3,0.31≤L1/L3≤0.86;0.26≤L2/L3≤0.81。如此,可以基于L1、L2、L3之间的比例关系设计布置车辆,使得车辆重心位置较低,进一步的,还可以使车辆的前后悬架行程较大,从而使车辆具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1、全地形车常常用于野外运输、野外救援、野外勘探、野外施工等用途,而野外地形复杂,如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等,因此使全地形车具有较好的操控稳定性,保证行驶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2、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包括:

3、车架,包括主架;

4、发动机,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

5、前桥,所述前桥的两端和前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

6、后桥,所述后桥的两端和后车轮传动连接,且位于所述主架上方;

7、底部平面为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虚拟平面,底部平面位于主架下方,所述前桥的输出轴中心点a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1,所述后桥的输出轴中心点c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2,所述发动机的曲轴中心点b距离所述底部平面的垂直距离为l3,0.31≤l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中的座椅(14),所述座椅(14)安装在所述主架(13)上,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发动机(21)位于所述座椅(14)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连接在发动机(21)和前桥(22)之间的前传动轴(24),所述座椅(14)包括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和支座(143),所述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均安装在支座(143)上,所述支座(1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中的座椅(14),所述座椅(14)安装在所述主架(13)上,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发动机(21)位于所述座椅(14)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包括连接在发动机(21)和前桥(22)之间的前传动轴(24),所述座椅(14)包括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和支座(143),所述主驾驶坐垫(141)、副驾驶坐垫(142)均安装在支座(143)上,所述支座(1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支腿(1431)、第二支腿(1432),所述第一支腿(1431)的下端、所述第二支腿(1432)的下端均与所述主架(1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13)包括纵梁(133)、第一横杆(131)和第二横杆(132),纵梁(133)和第二横杆(132)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31)和所述第二横杆(13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杆(131)和所述第二横杆(132)在前后方向上平行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第一横杆(131)分别连接在所述纵梁(13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支腿(1431)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131)、第二横杆(132)连接,所述第二支腿(1432)的前端、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131)、第二横杆(13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副架(12),所述后副架(12)安装在所述主架(13)的后端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车架还包括后副架(12),所述后副架(12)安装在所述主架(13)的后端且位于所述主架(13)上方;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左后车轮、右后车轮、左后摇臂组件(53)、右后摇臂组件(54)和后稳定杆(32),所述左后摇臂组件(53)的内端和所述后副架(12)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左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右后摇臂组件(54)的内端与所述后副架(12)枢转连接,外端和所述右后车轮旋转连接;所述后稳定杆(32)呈c形且c形开口朝向后方,所述后稳定杆(32)位于所述发动机(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堂
申请(专利权)人: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