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尤其是多轮辙车辆的驾驶员座位的气囊。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气囊模块、一种车辆乘员安全系统和一种具有这种气囊的车辆。
技术介绍
1、为了在发生事故或碰撞的情况下保护车辆乘员,多年来使用安全气囊,其具有在碰撞时自动在车辆乘员前方展开的气囊。在此区分驾驶员侧气囊和副驾驶员侧气囊。副驾驶员侧气囊通常设置在仪表板中并且与设置在方向盘中的驾驶员侧气囊相比具有更大的气囊容积。因此,它们具有更大的约束面(rückhaltefläche)并且因此提供相对更好的保护。将气囊安装在为这种副驾驶员气囊提供足够空间的仪表板中对于驾驶员侧气囊而言是困难的。尽管如此,人们仍致力于改善驾驶员侧气囊的保护作用。在此也考虑在驾驶员侧将气囊安置在仪表板中。问题在于,设置在仪表板前方的方向盘会妨碍这种驾驶员侧气囊的展开。同样,在副驾驶员侧气囊的情况下,例如用于车辆乘员娱乐的大显示器或大显示屏会妨碍已知的副驾驶员气囊的展开。
技术实现思路
1、在此背景下,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尤其是多轮辙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车辆、尤其是多轮辙车辆的驾驶员座位的气囊(100),所述气囊具有一个侧面织物幅(10)和一个主织物幅(20),所述侧面织物幅和主织物幅的边缘(11、21)彼此缝合成,使得形成气囊容积,所述侧面织物幅(10)具有两个翼部区段(13)和一个中间区段(14),所述翼部区段分别形成气囊(100)的一个侧壁,所述中间区段将所述翼部区段(13)相连接,所述主织物幅(20)包括上部区段(25)和下部区段(24),所述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与翼部区段缝合并且通过前部区段(23)相互连接,并且在下部区段(24)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带有附加织物条(30)的活瓣(26)或设有打褶缝线(6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用于车辆、尤其是多轮辙车辆的驾驶员座位的气囊(100),所述气囊具有一个侧面织物幅(10)和一个主织物幅(20),所述侧面织物幅和主织物幅的边缘(11、21)彼此缝合成,使得形成气囊容积,所述侧面织物幅(10)具有两个翼部区段(13)和一个中间区段(14),所述翼部区段分别形成气囊(100)的一个侧壁,所述中间区段将所述翼部区段(13)相连接,所述主织物幅(20)包括上部区段(25)和下部区段(24),所述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与翼部区段缝合并且通过前部区段(23)相互连接,并且在下部区段(24)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带有附加织物条(30)的活瓣(26)或设有打褶缝线(62),并且至少一个延伸穿过气囊容积的限制带(40)一方面与上部区段(25)连接并且另外一方面与活瓣(26)或打褶缝线(62)连接,以便在气囊(100)填充后的状态中形成凹入部(45)以绕过干扰轮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带(40)的尺寸确定成,使得在气囊(100)充气时主织物幅(20)的上部区段(25)和下部区段(24)之间的距离是限定/固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织物条(30)与下部区段(24)连接成,使得活瓣(26)和下部织物条(30)在无折叠的状态中在不同的平面内延伸。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瓣(26)由主织物幅(10)的下部区段(24)中的大致呈u形的狭缝(29)限定,该狭缝的狭缝边缘与附加织物条(30)连接。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织物幅(10)在下部区段(24)中借助打褶缝线(62)与附接织物幅(60)连接。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轮廓是方向盘(120),所述凹入部(45)构造成,使得气囊(100)在填充后的状态中在侧面围绕方向盘(120)延伸并且延伸越过方向盘(120)的前侧。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轮廓是显示器,所述凹入部(45)构造成,使得气囊(100)在填充后的状态中在侧面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施密德,P·马尔恰克,高田英久,
申请(专利权)人:ZF汽车业德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