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89119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03 1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带隙控制部分,上层为声学超结构部分,上下两层由悬臂梁通过铰链连接,实现转动的功能。超结构可在较低频率内形成声学禁带,隔离低频振动和噪声;可根据工程需要,调节声学超结构的声学禁带位置,随着振动噪声的频率改变,可通过滑块移动改变超结构带隙位置,在目标频段内实现减振降噪功能;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设计简单,所使用的材料均为常用材料,易于加工、生产;通过移动滑块改变超结构悬臂梁作用的有效长度从而改变超结构的带隙,实现声学超结构带隙的可调控制,实现了声学超结构带隙可调的功能,并拓宽了声学超结构的作用带隙,相较于传统声学超结构具有较大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乘用车,具体涉及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


技术介绍

1、我国乘用车市场正经历显著的变革,汽车产业发展步入绿色、协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这对汽车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使得汽车的nvh性能越来越重要,成为衡量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尽管汽车产业在提升整体nvh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车内低频噪声控制方面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目前,对车内噪声的抑制手段主要包括利用吸隔声材料如橡胶、泡沫等可发生弹性变形的物质。然而,这些材料对低频振动的隔离能力相对较弱,且容易受到老化的影响,导致长期使用后效果下降。另一种常见的振动抑制方法是采用动力吸振器,它可以有效降低振动。然而,动力吸振器只在固有频率附近的很窄频段内才能发挥作用,精度要求非常高。此外,采用动力吸振器时,叠加使用会增加布置难度。因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传统材料和振动抑制方法在解决车内低频噪声问题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更加创新和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应对这一挑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分为上、下两层;所述下层为带隙控制部分,上层为声学超结构部分,上、下两层由悬臂梁通过铰链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板(2)上设有刻度以表示意带隙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板(2)、滑块(4)、悬臂梁(5)、质量块振子(7)均由钢或铝等金属材料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4)以及质量块振子(7)为正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分为上、下两层;所述下层为带隙控制部分,上层为声学超结构部分,上、下两层由悬臂梁通过铰链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板(2)上设有刻度以表示意带隙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板(2)、滑块(4)、悬臂梁(5)、质量块振子(7)均由钢或铝等金属材料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4)以及质量块振子(7)为正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频减振带隙可调声学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板(2)的厚度为5mm,长度200mm,宽40mm。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建交陈曦蒋文虎王冠男吴健宋雨许京马文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