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876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章鱼箱,顺利地排出积存在内部的空气及海水,同时生产性优良,可用较现有产品低的成本制造。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章鱼箱具有相当的强度,使用中难以产生破损。所述章鱼箱包括:一上侧半体A,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3;以及一下侧半体B,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4;上述上侧半体A与下侧半体B,以两者的突缘3、4彼此突合的状态连结;其中,在内部形成供收容章鱼的章鱼收容空间1,而且,在侧面形成使章鱼进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1的开口2的同时,在上述上侧半体A中的突缘3的突合面3a与上述下侧半体B中的突缘4的突合面4a之间,可形成连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1与外部的细缝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捕获天然章鱼的渔具,即章鱼箱
技术介绍
自古以来,捕获章鱼使用一种称为章鱼壶的素烧的陶壶。章鱼壶以大约数十个分枝安装在一根长的主干上沉入海底。之后,等待章鱼进入壶中,将主干从船上用手卷绕,而将章鱼壶一个个从海中拉上来。此时,已进入壶中的章鱼由于无法从壶中逃出,在船上从壶中放出而成为渔获。但是在最近,在捕捉章鱼上,可使用塑料制的捕获用具称为章鱼箱来取代素烧的陶壶。此因素烧的陶壶的重量大于所需,提取不易。章鱼箱由比重比海水稍大的成份调制的材料所构成。但是,比素烧的陶壶轻很多,有助于作业性的提高。也就是说在捕获章鱼上,由于一度大量使用章鱼壶,因此向来需要大量的劳力,将素烧的陶壶换成塑料制的章鱼箱,可大幅减轻劳力。但是,所使用的章鱼箱有以下的问题。现有型式的章鱼箱一体成形而制造,在其一端面上,形成使章鱼进入的开口,又在侧面上,形成多个贯通孔。章鱼箱设置于渔场之际,此贯通孔作为排气孔而有效地将内部的空气排出,使章鱼箱迅速地沉入海底。与此相对,当章鱼箱从海中拉上之际,为了迅速拉进船上,该贯通孔可作为将内部的海水顺利地排出的排水孔。是,上述贯通孔通常在章鱼箱的原形体完成后才形成,此作业需要相当的劳力。因此,无法避免生产效率的降低,此为使制造成本增加的原因。又,现有的章鱼箱,由于侧面存在多个贯通孔,强度的保持困难,比较容易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欲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章鱼箱,将积存于内部的空气及海水顺利地排出,同时生产性优良,可比现有以较低的成本制造。又,提供一种章鱼箱,具有相当的强度,使用中难起破损。专利技术欲解决的问题此问题藉由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得以解决。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包括一上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以及一下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上述上侧半体与下侧半体,以两者的突缘彼此突合的状态连结;其中,在内部形成供收容章鱼的章鱼收容空间,而且,在侧面形成使章鱼进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同时,在上述上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与上述下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之间,可形成连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与外部的细缝。特别是上述的问题藉由下述的章鱼箱得以解决,该章鱼箱包括一上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以及一下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上述上侧半体与下侧半体,以两者的突缘彼此突合的状态连结;其中,在内部形成供收容章鱼的章鱼收容空间,而且,在侧面形成使章鱼进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同时,在上述上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与上述下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之间,形成连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与外部的细缝。即,在构成上述章鱼箱的情况下,特别是形成连接收容空间与外部的细缝,此细缝由于作为空气的出入孔(排空气孔)或海水的出入孔(排水孔),不必于箱的侧面形成贯通孔。因此在箱子制造之际,可省略需要劳力的贯通孔的形成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生产性优良,可用较现有低的成本制造。甚至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在细缝作为排气孔功能的状况下(章鱼箱设置于渔场之际),由于该细缝使收容空间内的空气有效地排出于外部,而使章鱼箱迅速地沉入海底。另一方面,细缝在作为排水孔功能的状况下(章鱼箱从海中拉上来之际),由于该细缝使收容空间内的海水顺利地排出于外部,章鱼箱可迅速地拉进船上。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也可产生先前列举的优良效果,由于将积存于内部的空气及海水顺利地排出,其设置及回收相当容易。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由于未在侧面设置贯通孔即断面缺损,因此无所导致的强度降低。换言之,由于在侧面可保持相当的强度,在捕章鱼时,降低较容易破损问题的发生频率。总而言之,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使积存于内部的空气及海水顺利地排出的同时,可用比现有低的成本制造。而且具有相当的强度,又将箱角切出缺口而作为成形的形状,由于可附带地做成圆形,例如夹于海底的岩石间使用而不易有产生破损的问题。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最好在其上侧半体与下侧半体(特别是其内面侧),分别形成具有保持重物作用的凹部,同时用该凹部配设重物。即章鱼箱,为了使比重较海水的比重稍大,由混合无机材料而做成分调制的塑料材料所构成,因此即使就这样投入海中也会自然地沉降至海底。然而,采用此构造章鱼箱可更迅速地到达海底。又与此合并,到海底后,可具海流难以移动的效果。然而,使用素烧的章鱼壶及现有型的章鱼箱的状况下,为了使其迅速地沉降至海底,使用相当于重物的东西。即,在章鱼壶及章鱼箱中适当地投入大的天然的石及砂。将此做为重物的手法从以前就采用了。但是,投入的砂及石,由于容易从章鱼壶及章鱼箱的开口部向外飞出,并不期待达到作为重物的效果,必须频频地补充。与此相对,在上述的构造中,重物不会从章鱼箱脱落,因此无须补充重物。章鱼箱在坚固地安装而不脱落的重物的作用下,一投入海中就迅速地沉降至海底。又,本专利技术的章鱼箱最好在使章鱼侵入于章鱼收容空间内的开口侧的端部上形成绳孔。通常,系缚章鱼箱下吊用的细绳的绳孔并不存在于使章鱼进入章鱼收容空间的开口侧,而是形成于与之相对的闭塞的端部侧。然后,从一根主干分出的多个分枝的前端,以此绳孔分别连接至章鱼箱。而且一般而言,章鱼箱以并列状态安装于主干上,而沉降至海底。但是实际上,由于某种原因,章鱼箱彼此连结成一串,即多个章鱼箱以一定间隔串行的状态使用较佳。于此,若章鱼箱为上述的构造,而且若绳孔亦形成于存在有使章鱼进入章鱼收容空间的开口侧的端部,可对应于简单的使用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型态的章鱼箱的外观图;图2为本实施型态的章鱼箱的平面图;图3为本实施型态的章鱼箱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施型态的章鱼箱的正视图;图5为表示构成本章鱼箱的上侧半体及下侧半体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6为图2中沿X-X线的本章鱼箱的剖视图; 图7为图2中沿Y-Y线的本章鱼箱的剖视图;图8为图2中沿Z-Z线的本章鱼箱的剖视图;图9为本章鱼箱彼此在上下迭合状态下,两者的卡合部份的剖视图;图10为表示细缝部分的其它样态的本章鱼箱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A 章鱼箱的上侧半体 B 章鱼箱的下侧半体1 章鱼收容空间 2 开口3、4 突缘 3a、4a突缘的突合面5、6 缺口 7、8 环状凹部9 螺栓 10螺帽11细缝 12重物13、14凹部(重物收容部) 15、16重物止片17a~17f 绳孔 18凸部19凹部 18a、19a 贯通孔21、22突缘 21a 突缘突合面的凹部22a 突缘突合面的凸部 23细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用图1~10针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型态做具体的说明。于此,图1为本实施型态的章鱼箱(以下称本章鱼箱)的外观图。图2图4分别为本章鱼箱的平面图、侧视图及正视图。图5为表示构成本章鱼箱的上侧半体及下侧半体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6为图2中沿X-X线的本章鱼箱的剖视图。图7为图2中沿Y-Y线的本章鱼箱的剖视图。图8为图2中沿Z-Z线的本章鱼箱的剖视图。图9为本章鱼箱彼此在上下迭合状态下,两者的卡合部份的剖视图。图10为表示细缝部分的其它样态的本章鱼箱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本章鱼箱与现有形式的渔具的章鱼壶相同,在海洋中捕捉章鱼用,以大约数十个分支安装于一根长的主干上,而沉降至渔场的海底。本章鱼箱,如图1~4所理解,使箱角为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章鱼箱,包括:    一上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以及    一下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    上述上侧半体与下侧半体,以两者的突缘彼此突合的状态连结;    其中,在内部形成供收容章鱼的章鱼收容空间,而且,在侧面形成使章鱼进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同时,在上述上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与上述下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之间,可形成连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与外部的细缝。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3-7-9 193997/031.一种章鱼箱,包括一上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以及一下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环状突缘;上述上侧半体与下侧半体,以两者的突缘彼此突合的状态连结;其中,在内部形成供收容章鱼的章鱼收容空间,而且,在侧面形成使章鱼进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的开口的同时,在上述上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与上述下侧半体中的突缘的突合面之间,可形成连接上述章鱼收容空间与外部的细缝。2.一种章鱼箱,包括一上侧半体,一面为开放,同时设有围绕该开放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岛丰梅津征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央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