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87395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31 1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是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结构包括采集装置;所述采集装置包括采集舱(19)、第一电动伸缩杆(16)、活塞板(17)、毛刷(18);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6)、第一活塞板(17)、毛刷(18)均位于采集舱(19)内部,采集舱(19)的一端有进水采集口,第一活塞板(17)将采集舱(19)的内部空间分为左右两部分,第一电动伸缩杆(16)位于活塞板(17)的一侧,毛刷(18)位于第一活塞板(17)的另一侧与进水采集口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更有效地覆盖采集区域,减少遗漏,使采集过程更加全面和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属于水生物样品采集技术与水生态保护领域。


技术介绍

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在众多的河湖生态系统中,水中氮和磷的过度富集致使水华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而水华的过度繁殖将会严重破坏河湖生态平衡;同时,藻际附生菌与藻类会共同产生某些有害毒素,进而危害河湖生态安全。

2、在藻菌聚集体中,藻类不仅会通过自身代谢产物直接影响河湖生态环境,也能通过影响附生菌的代谢活动间接影响河湖生态环境;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的群落特征及两者间的互作关系(具体表现为藻际附生的异养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藻菌间营养交换、信号转导、基因转移三类互作方式),而对藻菌聚集体(具体表现为藻菌聚集体的群落特征、构建机制与生态功能)方面研究较少;因此,开展对藻菌聚集体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在开展对藻菌聚集体的研究中,如何精准、高效采集藻菌聚集体成为难点;目前,大部分文献中提供的采集藻菌聚集体的方法大多为使用筛绢制作的浮游生物网在水体表层呈“∞”型缓慢拖行捞取,操作难度较高,同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采集装置;所述采集装置包括采集舱(19)、第一电动伸缩杆(16)、活塞板(17)、毛刷(18);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6)、第一活塞板(17)、毛刷(18)均位于采集舱(19)内部,采集舱(19)的一端有进水采集口,第一活塞板(17)将采集舱(19)的内部空间分为左右两部分,第一电动伸缩杆(16)位于活塞板(17)的一侧,毛刷(18)位于第一活塞板(17)的另一侧与进水采集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浮潜装置,动力装置;其中,采集装置与浮潜装置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采集装置;所述采集装置包括采集舱(19)、第一电动伸缩杆(16)、活塞板(17)、毛刷(18);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16)、第一活塞板(17)、毛刷(18)均位于采集舱(19)内部,采集舱(19)的一端有进水采集口,第一活塞板(17)将采集舱(19)的内部空间分为左右两部分,第一电动伸缩杆(16)位于活塞板(17)的一侧,毛刷(18)位于第一活塞板(17)的另一侧与进水采集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浮潜装置,动力装置;其中,采集装置与浮潜装置固定连接,动力装置分别与采集装置、浮潜装置电性连接;所述采集舱(19)的进水采集口处设置有滤网(2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毛刷(18)包括正转碳网(25)、反转碳网(26)、中心旋转杆;所述中心旋转杆包括第一旋转杆(29)、第二旋转杆(30)、同轴反转机构(27)、中心固定杆(23),中心固定杆(23)一端穿过第一活塞板(17)抵至采集舱(19)一侧外壳并固定连接,中心固定杆(23)另一端抵至采集舱(19)另一侧外壳并固定连接,中心固定杆(23)的长度方向与采集舱(19)的整体长度方向平行,第一活塞板(17)能沿中心固定杆(23)长度方向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旋转杆(29)和第二旋转杆(30)均为中空的管,第一旋转杆(29)和第二旋转杆(30)均套在中心固定杆(23)外围,第一旋转杆(29)和第二旋转杆(30)的长度方向与中心固定杆(23)的长度方向平行,中心固定杆(23)穿过第一旋转杆(29)和第二旋转杆(30),第一旋转杆(29)和第二旋转杆(30)能相对中心固定杆(23)转动;所述第一旋转杆(29)的一端与马达(22)连接,第一旋转杆(29)的另一端通过同轴反转机构(27)与第二旋转杆(30)的一端连接;第一旋转杆(29)的四周侧面上安装若干正转碳网(25),第二旋转杆(30)的四周侧面上安装若干反转碳网(26);正转碳网(25)、反转碳网(26)位于采集舱(19)的内壁与中心旋转杆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正转碳网(25)、反转碳网(26)中的每面碳网均采用若干层碳网结构,若干层碳网中的每层碳网平行放置、且相邻两层碳网的网孔交叉错位;若干层碳网中的每层碳网的网孔孔径均在60目到300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湖藻菌聚集体自动追踪与富集采样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同轴反转机构(27)包括正转锥形齿轮(31)、反转锥形齿轮(32)、正反转传动装置,正转锥形齿轮(31)套在第一旋转杆(29)的四周侧壁上并与第一旋转杆(29)的一端固定连接,反转锥形齿轮(32)套在第二旋转杆(30)的四周侧壁上并与第二旋转杆(30)的一端固定连接,正转锥形齿轮(31)的齿轮面与反转锥形齿轮(32)的齿轮面相对;所述正反转传动装置包括第一单侧链轮(33-1)、第二单侧链轮(33-2)、第三单侧链轮(33-3)、第四单侧链轮(33-4),第一单侧链轮(33-1)、第二单侧链轮(33-2)、第三单侧链轮(33-3)、第四单侧链轮(33-4)均包括一个锥型齿和一个皮带轮;第一单侧链轮(33-1)的锥型齿与正转锥形齿轮(31)齿合,第一单侧链轮(33-1)的锥型齿另一侧与第一单侧链轮(33-1)的皮带轮一侧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单侧链轮(33-2)的锥型齿与反转锥形齿轮(32)齿合,第二单侧链轮(33-2)的锥型齿另一侧与第二单侧链轮(33-2)的皮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国祥张崎侯俊张铎王美杰方海翔许伊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