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82393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27 13:37
本技术公开了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涉及光模块散热技术领域,包括光模块冷板,覆盖于光模块鼠笼表面,包括相互密封连接的光模块冷板上盖和光模块冷板底板,光模块冷板内设置有流道腔体,流道腔体内铺设有导热鳍片,用于使流道腔体形成多个微流道;光模块进液水嘴,设置于光模块冷板一侧,一端与流道腔体内部连通,另一端与进液管路连通;光模块排液水嘴,设置于光模块冷板另一侧,一端与流道腔体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排液管路连通。根据本技术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光模块冷板采用板块结构,覆盖在光模块鼠笼上,安装维护更便捷。配合流道腔体和导热鳍片形成的一体微流道结构,冷却效果更稳定,散热效率更高,有效降低散热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模块散热,特别涉及一种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


技术介绍

1、随着交换机的快速应用推广,传统的交换机风冷散热随着散热需求的增长,交换机作为标准装置,内部空间有限,无法通过增多风扇数量来实现散热需求,进而使得风扇的高功耗、高转速、高噪音问题凸显。

2、中国专利cn 202220269567.9公开了一种光模块液冷散热器,包括:水冷板、热管、压板、光模块组件、电源模块散热板和一组cpu散热冷板,水冷板设于光模块组件的一侧,光模块组件上设有铜块,热管设于光模块组件的上方,压板设于热管的上方,热管的加热端与铜块连接,散热端与水冷板连接,水冷板的一端通过进口接头连接快速接头与进水管连接,另一端设有冷却管,冷却管铺设于电源模块散热板上,冷却管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cpu散热冷板的进水端连接,cpu散热冷板的出水端通过连接管与出口接头连接快速接头连接。

3、现有光模块采用风冷散热或液冷散热,风冷散热效果差,而现有液冷散热的由于技术限制,通常采用分体导热再散热的结构,对于高负荷光模块工作的散热效果无法持续保持,能耗增加,散热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风冷能耗高,现有液冷体积大,分体结构导致散热效果不稳定,能源利用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在不改变光模块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在有效空间内集成一体化液冷,安装维护更便捷,冷却效果更稳定,降低散热部件的能耗。

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应用于光模块鼠笼处;包括:

3、光模块冷板,覆盖于所述光模块鼠笼表面,所述光模块冷板包括相互密封连接的光模块冷板上盖和光模块冷板底板,所述光模块冷板内设置有流道腔体,所述流道腔体内铺设有导热鳍片,所述导热鳍片用于使所述流道腔体形成多个微流道;

4、光模块进液水嘴,设置于所述光模块冷板一侧,一端与所述流道腔体内部连通,另一端与进液管路连通;

5、光模块排液水嘴,设置于所述光模块冷板另一侧,一端与所述流道腔体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排液管路连通。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鳍片采用长条状、齿状、柱状和棱形状中的任意一种。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鳍片设置有多排,相邻排的所述导热鳍片交错排列,用于延长所述微流道的路径长度。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鳍片的厚度为1.0mm,同一排的所述导热鳍片排列间距为2.5mm~3.5mm。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热鳍片从所述流道腔体的底部延伸到所述流道腔体的顶部。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模块冷板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所述光模块鼠笼上下两端。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模块冷冷板靠近所述光模块鼠笼的一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接触面,所述接触面用于贴合所述光模块鼠笼的表面。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模块冷板的厚度为4.5mm~5.5mm。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交换机冷却部,所述交换机冷却部包括交换机冷板上盖和交换机冷板底板,所述交换机冷板上盖和所述交换机冷板底板密封连接;所述交换机冷却部一侧设置有交换机进液水嘴,另一侧设置有交换机排液水嘴。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包括进液分液器和出液分液器,所述进液分液器一端通过管道与一进液快插接头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光模块进液水嘴和所述交换机进液水嘴连接;所述出液分液器一端通过管道与一出液快插接头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光模块排液水嘴和所述交换机排液水嘴连接。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光模块冷板采用板块结构,覆盖在所述光模块鼠笼上,安装维护更便捷。配合所述流道腔体和所述导热鳍片形成的一体微流道结构,冷却效果更稳定,散热效率更高,有效降低散热能耗。

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应用于光模块鼠笼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采用长条状、齿状、柱状和棱形状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设置有多排,相邻排的所述导热鳍片(140)交错排列,用于延长所述微流道的路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的厚度为1.0mm,同一排的所述导热鳍片(140)排列间距为2.5mm~3.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从所述流道腔体(130)的底部延伸到所述流道腔体(130)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模块冷板(100)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所述光模块鼠笼上下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模块冷冷板靠近所述光模块鼠笼的一侧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接触面(170),所述接触面(170)用于贴合所述光模块鼠笼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模块冷板(100)的厚度为4.5mm~5.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换机冷却部(200),所述交换机冷却部(200)包括交换机冷板上盖(210)和交换机冷板底板(220),所述交换机冷板上盖(210)和所述交换机冷板底板(220)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分液器(310)和出液分液器(320),所述进液分液器(310)一端通过管道与一进液快插接头(330)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光模块进液水嘴(150)和所述交换机进液水嘴(230)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应用于光模块鼠笼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采用长条状、齿状、柱状和棱形状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设置有多排,相邻排的所述导热鳍片(140)交错排列,用于延长所述微流道的路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的厚度为1.0mm,同一排的所述导热鳍片(140)排列间距为2.5mm~3.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鳍片(140)从所述流道腔体(130)的底部延伸到所述流道腔体(130)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微流道液冷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模块冷板(100)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所述光模块鼠笼上下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珂汪洋刘明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泰硕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