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蔚蓝专利>正文

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铒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813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包括现有的鱼饵,其特征是按照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50%均匀混入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其制备方法有直接添加法和混入原料法。构思新颖,组成独特,变废为宝,成本低廉。可以长时间地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任意设定的某一层面,形成诱捕、垂钓鱼类水产动物的窝点平台,明显节省饵料的投放量,并大大减少诱捕、垂钓者的体力消耗。且易溶解于水,被自然环境分解吸收,不会对人类、鱼类及其生存的水域造成环境污染。将价值很低甚至作为垃圾处理的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外皮的加工后废弃物变为有益及有价值的鱼饵,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专用于特定动物的饲料,尤其是涉及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的粉状诱捕垂钓用鱼饵,在加水粘合后重量会增加,投入有鱼水域会即刻下沉至水底,既影响温度、气压对鱼的泳层控制,又降低鱼饵诱捕或垂钓的效果。如果要在水面或在水中某一层面诱捕或垂钓,只能采用靠外加浮力牵引以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某一层面的鱼饵。一旦离开外加浮力牵引,鱼饵仍会迅即下沉至水底,至于用加快起杆频率或投饵频率的方法,不但明显浪费鱼饵,也大大增加诱捕、垂钓者的体力消耗。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85500C公告的一种《下沉后可上浮的养鱼用饵料的制造方法》,提出这种下沉后可上浮的养鱼用饵料是在以鱼粉、小麦粉、大豆粉为主要原料的通常的养鱼饵料原料中按照重量百分比加入葡萄糖5.0~20.0%、黄原胶0.1~1.0%、酪蛋白酸钠0.1~0.7%、三聚磷酸钠0.1~0.5%、偏磷酸钠0.1~0.6%和大豆卵磷酯0.1~1.0%,且上述以鱼粉、小麦粉、大豆粉为主要原料的通常的养鱼饵料原料以占上述养鱼饵料最终干混合物整体的75.2~94.0%的比率混合。这种饵料的缺陷是只适用于养殖,不适用于诱捕垂钓,且生产成本高,难以普及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生产成本低且可以调整含水量或自身份量,以控制其在无其它浮力支持下自行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某一层面的时间,从而形成长时间的窝点平台的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直接添加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混入原料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这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包括现有的鱼饵,其特征是按照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50%均匀混入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还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所述的植物茎叶纤维是具有鱼类水产动物习惯接受甚至喜爱追逐的气味的植物茎叶纤维,可以是甘蔗、水稻、高粱、玉米、油菜、水草、芦苇或果蔬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外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是通过改变现有鱼饵的物理结构以改变鱼饵的比重,控制鱼饵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某一层面。因为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极为柔软,将其混合到现有鱼饵中,容易充分与现有鱼饵混合、粘合在一起,并使现有鱼饵的结构发生改变,填充和阻止水分进入,进而改变其比重轻于水或接近水的浮力,从而被稳定地控制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某一层面。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这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直接添加制备方法是按照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50%,将现有的鱼饵与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均匀混合成混合状制品。使用时,将适量的水分掺入混合状制品,使其粘合成团,含水量为30~40%时,鱼饵比重小于水,可以漂浮在水面,含水量为40~45%时,鱼饵比重接近于水,可以悬浮在水中某个层面,适当减少植物茎叶纤维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即减少植物茎叶纤维的份量,鱼饵也可以悬浮在水中某个层面。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这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混入原料制备方法是先将小麦粉与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按照设定的重量百分比1∶50~80%均匀混合后发酵;再将发酵物烘烤制成馒头或面包状制品。使用时,将制成的馒头或面包状制品粉碎后与现有鱼饵配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还可以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这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混入原料制备方法可以是先将小麦粉与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按照设定的重量百分比1∶50~80%均匀混合后发酵; 再将发酵物烘烤制成馒头或面包状半成品;然后将制成的馒头或面包状半成品进行干燥;最后粉碎成粒度至少为40目、至多为80目的微粒或粉末状制品。使用时,将微粒或粉末状制品混入现有鱼饵中。这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混入原料制备方法还可以是将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与有粘合作用的鱼饵原料或者食用、饲养用粘合剂,按照设定的重量百分比1∶40~50%均匀混合干燥后,粉碎成至少为40目、至多为80目的微粒或粉末状制品。使用时,将微粒或粉末状制品混入现有鱼饵中。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的干燥可以是风干、日晒、烘烤或冷冻干燥。本专利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构思新颖,组成独特,变废为宝,成本低廉。特别是克服了现有鱼饵在离开外来浮力支持下,不能自行漂浮或悬浮的缺点,可以长时间地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任意设定的某一层面,形成诱捕、垂钓鱼类水产动物的窝点平台,明显节省饵料的投放量,并大大减少诱捕、垂钓者的体力消耗。本专利技术的鱼饵易溶解于水,被自然环境分解吸收,不会对人类、鱼类及其生存的水域造成环境污染。将价值很低甚至作为垃圾处理的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外皮的加工后废弃物变为有益及有价值的鱼饵,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实施例方式(1)第一种漂浮型鱼饵包括现有鱼饵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分别为土豆粉41.5%、甘薯粉23.7%、小麦麸皮19.8%和鱼腥粉1.2%,增加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干燥后研磨成粒度为40目且比重轻于水的甘蔗粉13.8%,甘蔗粉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约为16%。所述的鱼腥宝诱鱼粉剂是浙江温州海蕴生物有限公司的产品II型鱼腥粉。按照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6%,将上述现有的鱼饵各组分与干燥后研磨成粒度为40目且比重轻于水的甘蔗粉均匀混合成混合状制品。使用时,将适量的水分掺入混合状制品,使其粘合成团,含水量为30~35%时,鱼饵比重小于水,可以漂浮在水面,含水量为35~40%时,鱼饵比重接近于水,可以悬浮在水中某个层面,适当减少甘蔗粉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即减少甘蔗粉的份量,鱼饵也可以悬浮在水中某个层面。(2)第二种漂浮型鱼饵包括现有鱼饵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分别为土豆粉40.5%、甘薯粉23.7%、小麦麸皮18.6%和鱼腥粉1.2%,增加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为干燥后研磨成粒度为50目且比重轻于水的玉米棒粉16.0%,玉米棒粉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约为19%。所述的鱼腥宝诱鱼粉剂是浙江温州海蕴生物有限公司的产品II型鱼腥粉。将小麦粉与干燥后研磨成粒度为50目且比重轻于水的玉米棒粉,按照设定的重量百分比1∶65%均匀混合后发酵,再将发酵物烘烤制成面包状制品。使用时,将制成的面包状制品粉碎后与现有鱼饵配用。(3)第三种漂浮型鱼饵将干燥后研磨成粒度为60目且比重轻于水的高粱杆粉与饲养用粘合剂a-淀粉,按照设定的重量百分比1∶45%均匀混合干燥后,粉碎成粒度为50目的微粒状制品。使用时,将微粒状制品混入现有鱼饵中。上述是本专利技术的三种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都应当视为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包括现有的鱼饵,其特征是按照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50%均匀混入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包括现有的鱼饵,其特征是按照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50%均匀混入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其特征是所述的植物茎叶纤维是具有鱼类水产动物习惯接受甚至喜爱追逐的气味的植物茎叶纤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其特征是所述的植物茎叶纤维是甘蔗、水稻、高粱、玉米、油菜、水草、芦苇或果蔬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外皮。4.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按照占现有的鱼饵重量百分比为15~50%,将现有的鱼饵与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的细小颗粒且比重轻于水的植物茎叶纤维均匀混合成混合状制品。5.一种诱捕垂钓用漂浮型鱼饵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先将小麦粉与干燥后研磨成粒度至少为30目、至多为100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蔚蓝
申请(专利权)人:何蔚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