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地质勘察设备,具体为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
技术介绍
1、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是在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不断向深部延伸、安全高效生产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机器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发展为煤矿地质勘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机器人需要搭载多种传感器,如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测器、声波探测仪等,用于采集地质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与识别技术分析地质结构;
2、现有技术中,由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在矿洞煤层处工作时,勘察机器人的履带在地面移动时会将地质压实,勘察设备需要对地质表层路面进行勘察时需要将表面进行破碎甚至是开挖,勘察机器人勘察地质时不容易将压实土地翻动,或者煤层地质路面比较厚,勘察机器人的履带也难以将土地松动,尤其对于不同的深度煤炭地质层进行破碎时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勘察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包括勘察机器人主体(1)、履带(2)、驱动轮(3)、视频采集器(7)和雷达感应器(8),所述履带(2)设置于勘察机器人主体(1)的两侧,且驱动轮(3)设置于履带(2)的内部,用于驱动履带(2)沿着矿洞的煤层路面移动,所述视频采集器(7)和雷达感应器(8)均设置有勘察机器人主体(1)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勘察机器人主体(1)的两侧且位于驱动轮(3)处均开设有预留槽(4),所述预留槽(4)的内部且位于翻动结构(5)和勘察机器人主体(1)之间设置有翻动结构(5),所述翻动结构(5)用于翻动矿洞的煤层路面,所述翻动结构(5)包括驱动轴(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包括勘察机器人主体(1)、履带(2)、驱动轮(3)、视频采集器(7)和雷达感应器(8),所述履带(2)设置于勘察机器人主体(1)的两侧,且驱动轮(3)设置于履带(2)的内部,用于驱动履带(2)沿着矿洞的煤层路面移动,所述视频采集器(7)和雷达感应器(8)均设置有勘察机器人主体(1)的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勘察机器人主体(1)的两侧且位于驱动轮(3)处均开设有预留槽(4),所述预留槽(4)的内部且位于翻动结构(5)和勘察机器人主体(1)之间设置有翻动结构(5),所述翻动结构(5)用于翻动矿洞的煤层路面,所述翻动结构(5)包括驱动轴(51),所述驱动轮(3)通过驱动轴(51)与驱动轮(3)的动力源相连接,驱动轴(51)的外部套设有转动盘(52),转动盘(52)与驱动轴(51)同步转动,所述转动盘(52)的圆柱面开设有若干个转动槽(53),转动槽(53)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杆(54)和翻动板(55),固定杆(54)和翻动板(55)相互焊接,且固定杆(54)位于转动盘(52)的内部,翻动板(55)的端部开设有倒斜角,且翻动板(55)的端部与矿洞煤层路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盘(52)的内部开设有放置槽(56),放置槽(56)的端面安装有固定端盖(57),且固定端盖(57)通过螺栓与转动盘(52)相固定,驱动轴(51)贯穿固定端盖(57)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51)与转动盘(52)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或者连接键方式连接,驱动轴(51)与固定端盖(57)的正中间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54)和翻动板(55)呈环形阵列布置在转动盘(52)的圆柱面,且翻动板(55)的端面边缘线与转动盘(52)的母线之间倾斜布置,倾斜布置的翻动板(55)用于破坏粉碎矿洞的煤层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煤矿地质勘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盘(52)的内部和端面处设置有调整结构(6),所述调整结构(6)包括深度调整组件(610),所述深度调整组件(610)包括两组固定环(611),两组固定环(611)焊接于放置槽(56)的内部,两组固定环(611)之间设置有第一内齿轮(612),第一内齿轮(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雷雷,陈俊树,蒋琨,钱纪伟,欧剑涛,孙建翔,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滇东雨汪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