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敷贴转运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
技术介绍
1、药物敷贴是一种将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来治疗疾病。这种方法具有取材方便、使用简单、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较少等特点,适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痛风、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的治疗及祛斑,祛痘,美白等医美的效果,药物敷贴法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2、药物敷贴法在选药和穴位选择上需要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干湿度、贴敷面积和时间,以确保治疗效果。
3、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告号为cn217067408u中,公开了一种中医骨伤用中药敷贴结构,包括:压件,所述压件的内部设有矩形槽,压件的后端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卡板,压件的外侧设有均匀排列的楔形块,楔形块处于侧槽内部以及安装件后方。使压件可以安装在安装件的内部,使敷贴可以放入到推动板的后方,使热量可以通过通槽进行传递,使中药可以被加热,激发药效,促进药效吸收,同时可以起到保温效果。
4、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理疗,需要定时更换贴片,采用上述方案,设备虽然功能较多,但操作较为繁琐,需要有一定的操作经验才能完成,并不能有效提高其贴/换贴片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
3、一种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包括外壳体、回弹组件、下压组件、激发组件,
4、所述外壳体为上下壳分体状结构,,分别为上壳体以及下壳体,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中部形成上容纳腔体,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中部形成下容纳腔体,并在所述上容纳腔体与下容纳腔体所在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有相互连接的回弹组件和激发组件;
5、所述回弹组件包括回弹杆件以及在回弹杆件外周的冲压组件,所述回弹杆件所在的中部形成上下贯穿的第一连通腔,通过所述冲压组件实现回弹杆件在下容纳腔体内做向下的激发动作;
6、所述下压组件所在的中部形成上下贯穿的第二连通腔,并使所述下压组件与回弹杆件位于下容纳腔体内同轴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连通腔与第二连通腔的气体连通;
7、所述激发组件位于上壳体所在的侧边位置,形成对下压组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限位;
8、所述回弹杆件所在的下端面形成对敷贴的吸附,通过对激发组件的驱动,实现对回弹组件的激发下压,从而实现位于回弹杆件上的敷贴脱离吸附,并贴附于指定位置。
9、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筒状结构相连;
10、所述冲压组件为下压弹簧,并在所述下壳体的上部形成向下容纳腔体中心轴方向突出的凸台,且中部形成的下容纳腔体用于回弹杆件外径贯穿并活动连接;
11、同时在回弹杆件的底部同步形成向外周延伸的凸台,实现上下的凸台分别与冲压组件所在的上下端部连接固定。
12、进一步地,所述下容纳腔体的内径大于下壳体上部内壁内径,以形成回弹杆件下部的凸台在中心轴线方向运动时的让位空间。
13、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回弹杆件所在的下端面设置有卡槽,并实现所述卡槽与第一连通腔的下端部连通,通过所述卡槽实现对敷贴外壁的卡合。
14、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上部两侧横向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开孔,位于所述下压组件的上部横向贯穿有与第一开孔同心的第二开孔,使所述激发组件同时贯穿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开孔在上下方向形成让位腔体,使下压组件在上下方向活动时,形成在上下方向对激发组件的让位空间。
16、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回弹杆件和下压组件的结合部形成连接腔,通过连接腔实现所述第一连通腔与第二连通腔的连通;
17、所述第二连通腔绕过位于下压组件所在的第二开孔设置多条,并连通至下压组件的上部。
18、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下压组件的上部形成上敞开的按压腔,并实现多组所述第二开孔与按压腔连通。
19、进一步地,所述激发组件包括第一激发块和第二激发块,并在所述第一激发块和第二激发块之间采用复位弹簧件连接,在复位弹簧件在张紧状态下形成向第一开孔的外侧张开,以形成对下压组件的下压活动限位。
20、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下压组件的上部外壁沿上壳体的上容纳腔体内部同轴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底部形成支脚;
21、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激发块和第二激发块所在的竖直方向开设有向下贯穿的开槽,并实现所述限位件的底部支脚位于开槽所在的投影面;
22、在所述第一激发块和第二激发块形成对中部复位弹簧件的挤压时,使开槽移动至所述限位件底部支脚的投影面,并在冲压组件的带动下,实现限位件与开槽解除限位。
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24、1、本装置采用的激发组件,能够实现单手操作,将敷贴转运至指定位置,操作极为便捷,无需专有的训练,老少人员也能够独立完成。
25、2、本装置采用的回弹杆件与下压组件内的第一连通腔与第二连通腔相互连通,无需外部的动力驱动,使用大拇指轻轻按压即可实现在微负压的作用下形成对敷贴的吸附转运,且敷贴不会轻易掉落。
26、3、本装置采用的限位件与激发组件相互配合,防止出现误触回弹的现象,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包括外壳体、回弹组件(2)、下压组件(3)、激发组件(4),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负压的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筒状结构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容纳腔体(102)的内径大于下壳体(5)上部内壁内径,以形成回弹杆件(21)下部的凸台在中心轴线方向运动时的让位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回弹杆件(21)所在的下端面设置有卡槽(211),并实现所述卡槽(211)与第一连通腔(201)的下端部连通,通过所述卡槽(211)实现对敷贴外壁的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上壳体(1)的上部两侧横向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开孔(103),位于所述下压组件(3)的上部横向贯穿有与第一开孔(103)同心的第二开孔(302),使所述激发组件(4)同时贯穿第一开孔(103)和第二开孔(30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源的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回弹杆件(21)和下压组件(3)的结合部形成连接腔,通过连接腔实现所述第一连通腔(201)与第二连通腔(301)的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下压组件(3)的上部形成上敞开的按压腔(303),并实现多组所述第二开孔(301)与按压腔(303)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组件(4)包括第一激发块(41)和第二激发块(42),并在所述第一激发块(41)和第二激发块(42)之间采用复位弹簧件(43)连接,在复位弹簧件(43)在张紧状态下形成向第一开孔(103)的外侧张开,以形成对下压组件(3)的下压活动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下压组件(3)的上部外壁沿上壳体(1)的上容纳腔体(101)内部同轴设置有限位件(31),所述限位件(31)的底部形成支脚(3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包括外壳体、回弹组件(2)、下压组件(3)、激发组件(4),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负压的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分为上下两个独立的筒状结构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容纳腔体(102)的内径大于下壳体(5)上部内壁内径,以形成回弹杆件(21)下部的凸台在中心轴线方向运动时的让位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回弹杆件(21)所在的下端面设置有卡槽(211),并实现所述卡槽(211)与第一连通腔(201)的下端部连通,通过所述卡槽(211)实现对敷贴外壁的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上壳体(1)的上部两侧横向设置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开孔(103),位于所述下压组件(3)的上部横向贯穿有与第一开孔(103)同心的第二开孔(302),使所述激发组件(4)同时贯穿第一开孔(103)和第二开孔(30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源的微负压敷贴辅助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孔(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绍叙,覃平,
申请(专利权)人:宝聚禾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