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61763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11 14:59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底座底部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腿,底座上方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与底座通过支撑杆连接,支撑板的中部开设有矩形的第一方孔,底座的中部开设有第二方孔;还包括格构钢柱,格构钢柱竖直穿过第一方孔与第二方孔且位于支撑板与底座的中心处,本技术可提前将该装置安装到位,直接通过该装置进行钢柱吊装就位过程中的水平位置、竖向标高调节,提高钢柱安装精度与效率。并且,通过该装置进行钢柱临时固定,后续钢柱与杯口基础永久连接稳定后,可拆除之后用于下一个钢柱,实现循环使用,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具体涉及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1、建筑施工行业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过程中,钢格构柱的基础形式往往设计为杯口基础,在基础施工完成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格构柱吊装施工,而在刚格构柱吊装放入杯口之后,需要进行水平、标高位置调节,因钢柱一般较重,现阶段施工现场采用的标高调节方法为通过指挥吊车上下吊放来控制,过程中使用水准仪进行控制;水平位置则是通过辅助工具,如铁锤、棍棒之类的工具组合来敲打钢柱底部,使其移动到设计位置。而在钢柱较长时,吊装过程中会发生倾斜,水平位置移动到位后又会造成标高有误,因此需要持续进行水平位置、竖向标高调节,直至各个尺寸均符合设计要求。这个过程费时费力,且调节过程中吊车不能松钩,持续时间过长。在格构柱吊装位置无误后,还需通过钢楔子或钢筋等焊接在钢柱底部,顶在杯口内部固定钢柱,过程中可能会对钢柱的质量造成影响,且以上辅助材料在后续杯口内混凝土浇筑时无法取出,永久留在杯口内,会造成材料浪费,因此,需要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术实现思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放置的底座(1),所述底座(1)底部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竖向的支腿(2),所述底座(1)上方水平设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边角处均通过支撑杆(4)连接,所述支撑板(3)的中部竖直开设有矩形的第一方孔(5),所述底座(1)的中部竖直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方孔(5)相同的第二方孔(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调节组件(8),所述第一调节组件(8)包括设置两个第一移动杆(81)与两个第二移动杆(82),两个所述第一移动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放置的底座(1),所述底座(1)底部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竖向的支腿(2),所述底座(1)上方水平设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边角处均通过支撑杆(4)连接,所述支撑板(3)的中部竖直开设有矩形的第一方孔(5),所述底座(1)的中部竖直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方孔(5)相同的第二方孔(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格构式钢柱吊装位置调节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的上表面设有第一调节组件(8),所述第一调节组件(8)包括设置两个第一移动杆(81)与两个第二移动杆(82),两个所述第一移动杆(81)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格构钢柱(7)的前后两侧,两个所述第二移动杆(82)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格构钢柱(7)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二移动杆(82)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杆(81)的上方,所述第一移动杆(81)与所述第二移动杆(82)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方孔(5)的边长长度,两个所述第一移动杆(81)的前后两侧处与两个所述第二移动杆(82)的左右两侧处均竖直设有固定板(83),四个所述固定板(83)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板(3)上表面,所述第一移动杆(81)远离所述格构钢柱(7)的一侧水平设有第一转动杆(84),所述第一转动杆(84)的一端垂直穿过相近的所述固定板(83)且与所述固定板(83)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8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8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杆(82)远离所述格构钢柱(7)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刚高海峰曹雪峰景江勇张徐李俊仝志永魏艳龙赵紫刚杨文彪王大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