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四种淡水鱼苗组成的配方,适时科学放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稻田养鱼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根据1700多年前《魏武四时食制)》记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虽然,我国稻田养鱼的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旧社会受自然经济的约束,仅为零星的自给性田间副业。1983年全国第一次稻田养鱼会议时,提出了一亩水田要力争“千斤稻百斤鱼”的新典型,全国各地出现了稻田园田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新典型、在垄面上种稻、种麦、种菜等,在垄沟中养鱼、养萍。还可以养虾等,在水稻的隐敝下养木耳、香菇、食用菌等多种经济动、植物生产的主体农业。稻田形成多层次、多用途、高效益、知识技术密集型综合性的立体农业和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稻田养鱼的科学研究,也不断深入,群众的生产实践不断发展,稻田养鱼的理论也将不断丰富、提高。稻田养鱼的发展,一方面为市场提供了鲜鱼,另一方面又为大规模的科学养鱼提供了大规格优质鱼种。最主要的是,在保证水稻产量稳步提高的同时,给稻田增加了鱼的收入。也就是说,鱼产量越高,规格越大效益越好。在多年的稻田养鱼实践中,全国各地有很多稻田养鱼的好经验、好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种植过程中鱼养稻田技术的应用,它包括:田间池埂要达到高40cm,底宽50cm,顶宽30cm,集鱼沟不需单独开挖,在水耙地结束时,拖拉机不带拖板靠田埂边单独走一趟即成,秋翻或春翻地深度要达到20cm,水耙地时必须达到寸水不漏泥,水耙地后的地块要及时回水6cm左右,要在插秧前1-2天进行水耙地,在放鱼前2-3天进行插秧,鱼苗放入稻田时缓苗10分钟,鱼体要进行消毒,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它是将野鲤鱼2cm,每亩放养量700尾,银鲫鱼2cm,每亩放养量200尾,团头鲂鱼2cm,每亩放养量300尾,泥鳅鱼2cm,每亩放养量300尾,在水稻插秧后2-5天内全部放养到稻田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种植过程中鱼养稻田技术的应用,它包括田间池埂要达到高40cm,底宽50cm,顶宽30cm,集鱼沟不需单独开挖,在水耙地结束时,拖拉机不带拖板靠田埂边单独走一趟即成,秋翻或春翻地深度要达到20cm,水耙地时必须达到寸水不漏泥,水耙地后的地块要及时回水6cm左右,要在插秧前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