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自强专利>正文

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6016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06 17:33
本技术提供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涉及车体支撑梁技术领域,包括:变截面承载梁和支撑板,所述变截面承载梁的内底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纵向支撑梁。本技术中,通过在变截面承载梁的顶部靠近中心处对称设置两个纵向支撑梁,起到了增加变截面承载梁的自身强度作用,并在两个纵向支撑梁的外表面分别设置两组缓冲组件,可以使车身在受到撞击时,支撑板会将撞击力向两个缓冲组件进行传递,并在两个缓冲组件的减震缓冲下,将撞击力进行缓冲,避免车身在受到撞击时,会通过车身内部多个刚性连接的结构进行分散传递,容易对车身内部的连接结构造成损坏,提高了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体支撑梁,尤其涉及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


技术介绍

1、现有车体枕梁结构为满足欧洲标准en12663中规定的轨道车辆载荷要求,其截面为连续和大断面结构,在空间上占用较大,在功能集成方面仅满足结构强度的设计要求。对于空间要求占用更小、载荷高、功能集成多、断面不连续的研发指标,特别是美国标准地铁车,目前,传统意义的枕梁已经不能满足技术要求,急需要技术一种全新结构,即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以适用于美国标准地铁车辆的集成指标要求。

2、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cn212447571u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它包括“几”字形支撑板、变截面承载梁、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纵向支撑梁、横向撞击板、横向防脱梁、贯穿组件、空气簧定位元件、排水隔板,支撑板位于变截面承载梁、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的上部,上端与纵向支撑梁、横向撞击板、横向防脱梁连接,本技术属于一套完全自主研发的新结构,在国内轨道车辆中未设计有此种要求的支撑梁结构。本技术的这种支撑梁,可以在不连续的更小空间范围、更薄的区域、实现电气、车体、转向架等各项功能的集成、满足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01)的固定连接在两个连接块(4)的一侧外表面,所述连接板(701)的外表面等距设置多个阻尼器(704),多个所述阻尼器(704)的输出端均设置推动板(7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阻尼器(704)的外表面分别套设有弹簧(703),所述推动板(705)的外表面与支撑板(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01)的固定连接在两个连接块(4)的一侧外表面,所述连接板(701)的外表面等距设置多个阻尼器(704),多个所述阻尼器(704)的输出端均设置推动板(7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阻尼器(704)的外表面分别套设有弹簧(703),所述推动板(705)的外表面与支撑板(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块(702),所述支撑块(702)与支撑板(6)呈配套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吴自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