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屏蔽栅结构及芯片技术

技术编号:4351238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9 1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屏蔽栅结构及芯片:通过第三介质层(311)的构造引入特殊材料并实现回刻过程的选择性,进而构造由栅氧结构(304)与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形成的倒品字形屏蔽栅结构,该结构减少了两层多晶硅之间的交叠电容;无须经过氧化热过程,其工艺亦不受多晶硅宽度的限制,可有效改善相关器件、芯片的输入电容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工艺,尤其涉及一种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屏蔽栅结构及芯片


技术介绍

1、 采用屏蔽删的相关技术中,常规结构器件的栅源极电容(gate sourcecapacity)cgs较高;考虑到cgs由如图1所示的第一栅源极电容(101)cgs1和第二栅源极电容(102)cgs2并联得到;亦即:cgs=cgs1//cgs2=cgs1+cgs2,可通过减小第一栅源极电容(101)cgs1和/或第二栅源极电容(102)cgs2来实现。

2、如图2所示,给出了相关技术中采用细多晶硅条氧化的方式来减少cgs2的器件结构;但需要引入氧化热过程,且其工艺受到第一多晶硅宽度的限制,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入电容调整方法,于第三介质层构造步骤、第四选择性刻蚀步骤形成特定的结构;其中,第三介质层构造步骤于第一屏蔽栅多晶硅上方/外层淀积第三介质层,并于第四选择性刻蚀步骤保留第一屏蔽栅多晶硅上方/外层的第三介质层,再回刻第一屏蔽栅介质层以形成选择性回刻槽结构。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介质层构造步骤(930)、第四选择性刻蚀步骤(940);所述第三介质层构造步骤(930)于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上方/外层淀积第三介质层(311),并于所述第四选择性刻蚀步骤(940)保留所述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上方/外层的所述第三介质层(311),回刻第一屏蔽栅介质层(302)形成选择性回刻槽结构(555);其中,于第一沟槽刻蚀步骤(910)构造有侧壁之所述第一屏蔽栅介质层(302)及所述第一屏蔽栅介质层(302)上方/外层的所述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于第二多晶硅回刻步骤(920)构造有回刻槽结构(444)用于淀积所述第三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介质层构造步骤(930)、第四选择性刻蚀步骤(940);所述第三介质层构造步骤(930)于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上方/外层淀积第三介质层(311),并于所述第四选择性刻蚀步骤(940)保留所述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上方/外层的所述第三介质层(311),回刻第一屏蔽栅介质层(302)形成选择性回刻槽结构(555);其中,于第一沟槽刻蚀步骤(910)构造有侧壁之所述第一屏蔽栅介质层(302)及所述第一屏蔽栅介质层(302)上方/外层的所述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于第二多晶硅回刻步骤(920)构造有回刻槽结构(444)用于淀积所述第三介质层(3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其中:所述第四选择性刻蚀步骤(940)中,所述第一屏蔽栅介质层(302)的刻蚀速度高于所述第三介质层(311)的刻蚀速度;所述第二多晶硅回刻步骤(920)中,回刻所述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使其外缘/顶部介于所述回刻槽结构(444)槽底与槽顶之间预设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入电容调整方法,还包括第五栅氧成型步骤(950);所述第五栅氧成型步骤(950)淀积多晶硅并回刻形成栅氧结构(30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其中:所述栅氧结构(304)与所述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剖面呈倒品字结构;调整所述栅氧结构(304)与所述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之间的距离和/或空间位置关系以调整目标电容的分布参数。

5.如权利要求1、2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电容调整方法,还包括第六器件成型步骤(960);所述第六器件成型步骤(960)构造预设芯片(800)的阱区域(305)、源区域(306)、阱接触区域(309)并进行金属化以形成预设电路和/或图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电容调整方法,其中:所述金属化过程形成有正面金属层(308)和/或背面金属层(310)。

7.一种屏蔽栅结构,包括栅氧结构(304)与第一屏蔽栅多晶硅(303)复合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树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