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叠加速度及均方根速度场闭合差校正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347788 阅读:7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维叠加速度及均方根速度场的两步法校正方法;首先求取T0曲面与T0闭合校正前的每条测线的时间差ΔT,利用ΔT对叠加速度做基准面校正,ΔT>0时,校正速度用地表充填速度,ΔT<0时,校正速度用速度谱上的速度;针对在叠加速度转换为均方根速度时由视倾角引起的均方根速度闭合差,首先获取主测线、联络测线叠加剖面的时间斜率,求取不同测线方向的视倾角和均方根速度,计算交点处的加权系数,对交点处的加权系数插值并归一化处理,利用不同测线方向的加权系数对主测线和联络线均方根速度加权叠加得到最终的均方根速度场;本方法科学有效地消除了交叉测线速度闭合差,提高了二维地震工区速度场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低幅度构造圈闭石油地震勘探二维地震工区速度建场精度的叠加速度及均方根速度场校正方法。
技术介绍
在二维地震工区的资料解释、变速成图工作中,测线交点普遍存在反射层时间和 速度场闭合差问题。目前,针对测线交点反射层时间闭合差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速度 场闭合差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左龙凭等人在2000年提出的对不同测 线计算校正算子,对交点闭合差作时变和空变时间差校正及波形校正。另外,陈遵德等人提 出采用多段折线最优逼近平均速度的方法,把速度曲线分成数段,每段对应一套地层,在每 段内求出相应的时间闭合差,采用数学方法进行校正,从而解决相交测线速度闭合差问题。 上述两种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交叉测线的闭合差问题,提高了二维工区的 速度建场精度。但都没有从闭合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来解决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 限性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速度闭合差实行一刀切,做一次性校正,精度必然受到制约;② 均采用数学曲线拟合的方法,前者用一个拟合函数,后者是多段拟合,降低了叠加(平均) 速度的精度,同时也降低了闭合差求取的精度;③具体方法存在个性缺陷,前者针对叠加速 度做校正,只适合于小地层倾角;后者在把速度纵向分段拟合时,方法本身就可能带来速度 闭合问题,并且该方法只能针对大套地层,精度受到限制。 交叉测线速度不闭合的问题是制约二维地震工区,尤其是低幅度构造二维地震工 区速度建场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探究交叉测线速度闭合差产生的根本原因,研发科 学有效的校正技术成为当前二维地震工区速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前人的研究没有从速度闭 合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试图采用纯粹的数学方法彻底解决地球物理问题,不可避免地 存在各种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形成二维速度场闭合差的根本原因,即地震资料主测线和联 络测线不闭合,资料解释时的T。闭合差导致叠加速度场主测线、联络测线的闭合差以及在 将叠加速度转换为均方根速度时,由于主测线、联络测线视倾角的差别,均方根速度本身存 在闭合差这两个方面采用两步法分别对这两种闭合差进行校正,最后得到精确的二维地震 速度场。 1、解释T。闭合差引起的叠加速度闭合差校正技术。 由于T。时间和叠加速度谱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在二维剖面解释过程中,往往存 在时间闭合差,在编制T。图时要对T。时间闭合差进行校正,同样这个时间闭合差也会引起 速度谱的闭合差,因此要对这个速度闭合差进行校正。校正时根据解释提供的每条线的T。 时间和T。平面图,计算每条线T。时间与T。平面图的时间差AT(见附图1),把这个时间差 作为速度谱的校正量,根据AT正负(上抬为负,下移为正)的不同,用不同的速度和校正公式对速度谱做校正 当A T > 0时,校正速度用地表充填速度v。第一步用Dix公式由速度谱上的叠加速度计算第n层的层速度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 第二步由层速度反算叠加速度 当AT < 0时,校正速度用速度谱上的速度。第一步用Dix公式由速度谱上的叠加速度计算第n层的层速度。第二步由下面公式由层速度反算叠加速度<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 2、主测线、联络线视倾角不同引起的均方根速度闭合差校正技术。 对由于主测线和联络测线视倾角的不同形成的闭合差我们按如下流程进行校正(见附图2): ①从主测线、联络测线叠加剖面上,分别拾取出剖面的时间斜率4、 d2, ② 利用地震测线分出主测线、联络测线的叠加速度Val、 Va2 ;③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主测线、联络测线的视倾角9i和^、均方根速度V、Vk<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④计算主测线与联络测线交点处的加权系数Cl(i, j) 、 c2(i, j)<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 ⑤对交点处的加权系数q(i, j)、 c2(i, j)各自进行插值,得到各自加权系数散点 Ci(x, y) c2(x, y)。 ⑥归一化处理最终各点的加权系数为 c2(x,>Q__q O,力+c2 0,力q o,力+c2 o,力 ⑦对主测线和联络线均方根速度插值得到各自均方根速度散点vK1(x, y)VK2(x, y) ⑧加权叠加得到最终的均方根速度场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formula> 在校正主测线和联络线的速度闭合差时,关键的难点是剖面时间斜率的求取,在 实际研究中,利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获得时间斜率一是从segy时间剖面获得。通过对segy 时间剖面的同相轴自动追踪,对追踪的曲线求导,获得各剖面沿测线方向的时间斜率,然后 与测量成果进行坐标匹配,获得空间位置上的时间斜率。二是通过T。时间图获得。首先把 测线分成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两个方向,然后沿测线分别到各层T。图上求时间斜率,并对时 间斜率做空间网格化,插值获得空间每个点的时间斜率。 该技术实施过程中要首先进行第一步校正,然后再进行第二步校正,顺序固定,不能颠倒,经过两步速度闭合差的校正,就可以得到相对精确的速度场。 专利技术效果 本次研究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二维地震速度场闭合差产生的根本原 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速度闭合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构造地质因素,利用精确的数 学公式对不同的速度闭合差进行计算及分步校正,从而科学有效地消除交叉测线速度闭合 差,切实提高二维地震工区速度场精度。 该技术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对速度闭合差进行深入分析研 究,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分别进行计算并分步进行校正,比前人对速度闭合差实施"一刀切" 的不科学的校正方法迈进了一大步;②用严格的数学公式计算来求取速度闭合差,这比前 人用曲线拟合方式来求取速度闭合差要精确得多。③可以对任何目的层速度闭合差进行计 算和校正,不受地层厚薄、倾角大小的限制,提高了速度研究精度。 2006年以来,利用该技术成果在塔里木盆地低幅度构造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下 第三系及志留系共发现低幅度构造圈闭6个,总面积计55kn^,上钻6 口探井,其中1 口井见 油气显示,5 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预测资源量天然气1500亿立方,凝析油3500万吨。附图说明 图1T。闭合差及其引起的速度闭合差校正示意图 图2均方根速度闭合差校正流程图 图3某工区地震T8反射层平均速度图(原始) 图4某工区地震T8反射层平均速度图(T。闭合差引起的速度闭合差校正) 图5某工区地震T8反射层平均速度图(均方根速度闭合差校正) 图6B工区某反射层平均速度图(原始) 图7B工区某反射层平均速度图(T。闭合差引起的速度闭合差校正) 图8B工区某反射层平均速度图(均方根速度闭合差校正)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某二维地震工区勘探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维叠加速度及均方根速度场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1)、T↓[0]闭合差引起的叠加速度闭合差校正①T↓[0]闭合差的求取首先对整个二维工区的地震解释数据做T↓[0]闭合差校正,然后网格插值,形成整个工区的地震解释等T↓[0]图,用T↓[0]图的曲面文件减去每条地震测线原始的没有做T↓[0]闭合差校正的T↓[0]散点数据,得到沿地震测线分布的ΔT散点数据,当T↓[0]散点数据相对于T↓[0]图上抬时ΔT为负,反之ΔT为正。②T↓[0]闭合差引起的叠加速度闭合差校正用ΔT作为叠加速度谱的校正量,根据ΔT符号的正负,用不同的速度及不同的校正公式对速度谱做校正。当ΔT>0时,校正速度用地表充填速度v↓[0]第一步:用Dix公式由速度谱上的叠加速度计算第n层的层速度:v↓[cn]=***第二步:由层速度反算叠加速度:v↓[n]=***当ΔT<0时,校正速度用速度谱上的速度;第一步:用Dix公式由速度谱上的叠加速度计算第n层的层速度。第二步:由下面公式由层速度反算叠加速度v↓[n]=***(2)主测线、联络线视倾角不同引起的均方根速度闭合差校正①从主测线、联络测线叠加剖面上,分别拾取出剖面的时间斜率d↓[1]、d↓[2],d=Δt↓[0]/l;②利用地震测线分出主测线、联络测线的叠加速度V↓[a1]、V↓[a2];③根据如下公式计算主测线、联络测线的视倾角θ↓[1]和θ↓[2]、均方根速度V↓[R1]、V↓[R2];***④计算主测线与联络测线交点处的加权系数c↓[1](i,j)、c↓[2](i,j)c↓[1](i,j)=sin↑[2]θ↓[1](i,j)+cos↑[2]θ↓[2](i,j)/2c↓[2](i,j)=cos↑[2]θ↓[1](i,j)+sin↑[2]θ↓[2](i,j)/2⑤对交点处的加权系数c↓[1](i,j)、c↓[2](i,j)各自进行插值,得到各自加权系数散点c↓[1](x,y)c↓[2](x,y)。⑥归一化处理最终各点的加权系数为:c↓[2](x,y)/(c↓[1](x,y)+c↓[2](x,y)) c↓[1](x,y)/(c↓[1](x,y)+c↓[2](x,y))  ⑦对主测线和联络线均方根速度插值得到各自均方根速度散点v↓[R1](x,y)v↓[R2](x,y)  ⑧加权叠加得到最终的均方根速度场:  v↓[R](x,y)=c↓[1](x,y)/(c↓[1](x,y)+c↓[2](x,y...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举勇杨金华肖又军彭更新满益志王兴军张耀堂赖敬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