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具体说的是一种导通结构、屏蔽型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1、如图1所示,当要求连接器外壳体可以导通便于壳体接屏蔽时,一般连接器的不同外壳体导通通常采用螺纹啮合接触导通结构。且当不同壳体间螺纹连接处带不导电镀层时,需要螺纹处及配合屏蔽处先去掉不导电镀层(无螺纹防咬死镀层)才能接触导通。由于壳体为同种材料且无螺纹防咬死镀层时,易出现咬死问题。而螺纹防咬死材料一般不导电,为实现螺纹啮合处导通,螺纹需要局部不喷涂,该方式加工成本高,导通效果也不理想。
2、并且,屏蔽丝形成的屏蔽层的安装方式一般采用支撑套1025和压紧圈1024挤压结构。即增加两个零件,将屏蔽层挤在支撑套和压紧圈之间,再将屏蔽压紧圈与壳体导通。该结构成本高,也不适合灌胶操作,因需要先屏蔽做好才能灌胶,会导致屏蔽导通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通结构、屏蔽型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不需要去除连接结构的不导电镀层,降低成本,具有理想导通效果。
2、为实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外壳体(1022)、前外壳体(1021)、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和压紧圈(1024),后外壳体(1022)和前外壳体(1021)通过连接结构(10211)连接,后外壳体(1022)和前外壳体(1021)上设有与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相接触的导电部位,压紧圈(1024)安装在后外壳体(1022)内,压紧圈(1024)能够将电缆(3)的屏蔽丝(301)夹在压紧圈(1024)和后外壳体(1022)之间,使电缆(3)的屏蔽丝(301)与后外壳体(1022)接触导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外壳体(1022)、前外壳体(1021)、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和压紧圈(1024),后外壳体(1022)和前外壳体(1021)通过连接结构(10211)连接,后外壳体(1022)和前外壳体(1021)上设有与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相接触的导电部位,压紧圈(1024)安装在后外壳体(1022)内,压紧圈(1024)能够将电缆(3)的屏蔽丝(301)夹在压紧圈(1024)和后外壳体(1022)之间,使电缆(3)的屏蔽丝(301)与后外壳体(1022)接触导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紧圈(1024)和/或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为具有开口(1023-1)的环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为波簧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紧圈(1024)前端与后外壳体(1022)之间设有用于配合夹紧屏蔽丝(301)的第一锥面(1024-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紧圈(1024)的外壁上沿周向开设有凹槽(1024-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结构(10211)为螺纹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外壳体(1022)的导电部位位于后外壳体(1022)的内壁上,后外壳体(1022)的导电部位的后方设有限制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后移的止挡部(1022-1),前外壳体(1021)的导电部位位于前外壳体(1021)的后端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外壳体(1022)的导电部位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的卡槽(10221),或前外壳体(1021)的导电部位处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的卡槽(1022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电弹性件(1023)的材料为导电橡胶材料。
10.一种屏蔽型连接器,包括与电缆(3)电连接的绝缘体部件(2)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熊贤翠,刘焕丽,李路路,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