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40149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22 17:42
本技术公开了电机结构,电机结构的两个定子组件和两个转子组件均分布于电机机壳的安装空间内,两个定子组件和两个转子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两个转子组件沿电机机壳的轴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设置于电机机壳内,定子组件套设于转子组件且固定设置于电机机壳的内壁;电机结构还包括成型于电机机壳内的两个液冷流道,两个液冷流道与两个定子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液冷流道沿电机机壳的轴向对称分布;液冷流道的液冷入口位于电机机壳沿轴向的中间区域且分布于两个定子组件之间;两个液冷流道的液冷出口分别位于电机机壳沿轴向的两端。能够有效提升对两个定子组件相靠近的一端进行液冷的冷却效率,能够有效提升对电机结构进行液冷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尤其涉及电机结构


技术介绍

1、电机主要由机壳、定子组件、转子组件、转轴和液冷结构等组成,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动力装置。其中,为了提升电机的输出扭矩,使得双定子双转子电机的应用逐渐广泛。但由于双定子双转子电机相对于普通单定子单转子等类型的电机而言散热量大,故使得对液冷结构的工作性能要求日益严苛。

2、其中,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双定子双转子电机的液冷结构,其通过在电机机壳内成型冷却流道,冷却流道为沿电机机壳的轴向往复的往复式冷却流道,往复式冷却流道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于机壳沿轴向的两侧,通过入口将冷却液输送至往复式冷却流道内,使得能够对双定子双转子电机进行液冷。但这种双定子双转子电机的液冷结构,冷却液由入口流至出口的路经长,冷却液的液阻大,流速缓慢,导致对双定子双转子电机进行液冷的冷却效率低,且仍存在两组定子组件相靠近的一端的部分区域的热量很难散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双定子双转子电机的液冷结构冷却效率低,且仍存在两组定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机结构,包括电机机壳(1),以及分布于所述电机机壳(1)的安装空间内的两个定子组件(2)和两个转子组件(3),两个所述定子组件(2)和两个所述转子组件(3)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所述转子组件(3)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轴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设置于所述电机机壳(1)内,所述定子组件(2)套设于所述转子组件(3)且固定设置于所述电机机壳(1)的内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结构还包括成型于所述电机机壳(1)内的两个液冷流道(41),两个所述液冷流道(41)与两个所述定子组件(2)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所述液冷流道(41)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轴向对称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机结构,包括电机机壳(1),以及分布于所述电机机壳(1)的安装空间内的两个定子组件(2)和两个转子组件(3),两个所述定子组件(2)和两个所述转子组件(3)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所述转子组件(3)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轴向间隔分布且均转动设置于所述电机机壳(1)内,所述定子组件(2)套设于所述转子组件(3)且固定设置于所述电机机壳(1)的内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结构还包括成型于所述电机机壳(1)内的两个液冷流道(41),两个所述液冷流道(41)与两个所述定子组件(2)一一对应设置,且两个所述液冷流道(41)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轴向对称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流道(4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子液冷流道(411)和第二子液冷流道(412),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轴向,两个所述第一子液冷流道(411)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子液冷流道(412)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子液冷流道(411)位于两个所述定子组件(2)之间,所述第一子液冷流道(411)还与所述液冷入口(42)连通,所述第二子液冷流道(412)还与所述液冷出口(4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机壳(1)的内周壁凸设有环状的第一限位凸起(111),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轴向,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1)位于两个所述定子组件(2)之间,且两个所述定子组件(2)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1)的两个侧壁;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周向,两个所述液冷入口(42)均分布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11)的外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液冷流道(411)包括多个环状流道,多个所述环状流道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径向间隔分布且依次连通,且沿所述电机机壳(1)的径向,所述液冷入口(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嘉诚袁明珂孙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