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源热泵模块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
技术介绍
1、空气源热泵随着技术迭代,特别是压缩机排量增加以及整机成本考虑,50/60hp四系统机组逐步变更为双系统。另外,原有双系统产品多采用一侧放置壳管换热器,另一侧放置两套氟路系统及机组控制部分,以上布局导致压缩机侧空间紧凑,铜管焊接复杂,且配管无法通用,会频繁发生铜配管使用错误的情况,且不方便生产和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对称分布在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以满足模块机产品一致性、系列化的设计要求,对称式设计也能满足部分零部件的通用性以降低机组加工成本,各部件的均匀分布可实现售后维修的便捷性。
2、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包括钣金框架,所述钣金框架内设有壳管换热器、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
4、所述壳管换热器设置在所述钣金框架的钣金底框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循环系统,所述第一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循环系统对称分布在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
5、所述第一循环系统和所述第二循环系统均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四通换向阀上设有d接口、e接口、c接口和s接口,所述四通换向阀的d接口通过管路连接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四通换向阀的e接口通过管路依次连通壳管换热器、储液器、翅片换热器、四通换向阀的c接
6、进一步的,所述壳管换热器包括筒体外壳,所述筒体外壳内设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u形换热管束,所述筒体外壳与u形换热管束之间形成换热壳程,两个u形换热管束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应连通四通换向阀的e接口和储液器。
7、进一步的,所述u形换热管束的外壁设有多个折流板。
8、进一步的,所述储液器与翅片换热器之间设有主路电子膨胀阀。
9、进一步的,所述储液器与翅片换热器之间设有经济器。
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 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对称分布在所述壳管换热器的左右两侧,可合理利用机组空间,做到铜配管通用,便于生产及维修,以满足模块机产品一致性、系列化的设计要求,对称式设计也能满足部分零部件的通用性以降低机组加工成本,各部件相对放置位置及铜配管连接方式不变,根据不同能力部件尺寸对整机尺寸进行扩大或减小;
12、2. 轴对称方式设计完成后仅对部件替换即可迅速扩展多个子机型,降低产品设计周期;
13、3. 壳内设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u形换热管束,所述筒体外壳与u形换热管束之间形成换热壳程,两个u形换热管束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应连通四通换向阀的e接口和储液器,两套循环系统通过各自的u形换热管束共同对换热壳程内的液体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14、4. 本技术中对称方式布局实现相同部件放置位置不变,两套系统连接用铜配管可设计成相同件,降低整机组装难度,提高配管加工、整机生产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钣金框架,所述钣金框架内设有壳管换热器、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换热器包括筒体外壳,所述筒体外壳内设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U形换热管束,所述筒体外壳与U形换热管束之间形成换热壳程,两个U形换热管束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应连通四通换向阀的E接口和储液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换热管束的外壁设有多个折流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与翅片换热器之间设有主路电子膨胀阀。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与翅片换热器之间设有经济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钣金框架,所述钣金框架内设有壳管换热器、第一循环系统和第二循环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对称式双系统分布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换热器包括筒体外壳,所述筒体外壳内设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u形换热管束,所述筒体外壳与u形换热管束之间形成换热壳程,两个u形换热管束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对应连通四通换向阀的e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聪,张立华,李培伦,徐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