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37200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9 1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箱、分隔板、脱硫水箱、过滤筛斗,所述塔体的外部设置有抽气机、回液泵机、进气管,所述过滤箱的中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孔压板、干燥剂、海绵、袋装细沙;所述脱硫水箱的中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滴水板、第二多孔板、环形管,所述环形管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分管,所述第二多孔板的顶部设置有防水泵,所述回液泵机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回液管和输液管,所述输液管的中部通过三通阀连接有进液管,该装置能够实现脱硫后气体达到安全值后排出,脱硫较为彻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氨法脱硫,涉及一种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1、氨法脱硫是一种高效、低耗能的湿法脱硫方式,脱硫过程是气液相反应,反应速率快,吸收剂利用率高,能保持脱硫效率95%—99%,氨在水中的溶解度超过20%,氨法具有丰富的原料,氨法以氨为原料,其形式可以是液氨、氨水和碳铵,氨回收法技术将回收的二氧化硫、氨全部转化为化肥,不产生任何废水、废液和废渣,没有二次污染,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将污染物全部资源化,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脱硫技术;

2、目前的化工产生的气体,多数为含硫气体,因此需要用到脱硫吸收装置对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去除,目前的脱硫吸收装置一般都是将废气直接输入脱硫液体中并结合喷淋方式实现对废气的脱硫处理,脱硫后的气体和液体直接排放,无法判断脱硫后的液体是否具备脱硫的作用,也无法判断脱硫后的气体是否达到脱硫排出的安全值,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和脱硫不彻底的情况出现,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箱(2)、分隔板(24)、脱硫水箱(3)及过滤筛斗(4),所述塔体(1)的外部设置有抽气机(5)、回液泵机(14)及进气管(9),所述过滤箱(2)的中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孔压板(33)、干燥剂(32)、海绵(31)及袋装细沙(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为漏斗结构,所述塔体(1)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通管(18),所述通管(18)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9)。>

3.根据权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的内腔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过滤箱(2)、分隔板(24)、脱硫水箱(3)及过滤筛斗(4),所述塔体(1)的外部设置有抽气机(5)、回液泵机(14)及进气管(9),所述过滤箱(2)的中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多孔压板(33)、干燥剂(32)、海绵(31)及袋装细沙(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1)的上下两侧均设置为漏斗结构,所述塔体(1)的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通管(18),所述通管(18)的中部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机(5)的输入端连接有抽气管(6),所述抽气管(6)上远离抽气机(5)的一端与过滤箱(2)顶部的空腔相连通,所述抽气管(6)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电磁阀(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机(5)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气管(8),所述出气管(8)与环形管(1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进气管(9)连接有输气管(10),所述输气管(10)与环形管(1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进气管(9)的中部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出气管(8)的中部设置有单向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分管(12)相互垂直,所述分管(12)的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多孔板(13),所述分管(12)的内腔与环形管(1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分管(12)与环形管(11)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氨法脱硫工艺的脱硫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箱(2)的一侧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福胜王少亮董博祎牛拥军雷鸣罗彬王定帮梁晏萱郭浩然张丹平王彪周佳良薛国栋孔祥贞武吉福江海桥李斌胡锐张晨李林聪周玉星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重庆珞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