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减震器,具体为一种摩托车减震器。
技术介绍
1、减震器是摩托车的重要装置,为了缓和与衰减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道路凹凸不平受到的冲击和震动,保证行车的平顺性与舒适性,有利于提高摩托车的使用寿命和操纵的稳定性,而现有技术中cn219866024u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后减震器,其包括储油管、与储油管连通的气囊、套设在储油管外的减震弹簧,其通过流量调节机构来同时调节复原阻力和压缩阻力,但上述技术只能同步调节复原阻力和压缩阻力,即储油罐内部的复原阻力和压缩阻力难以分开调节,而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可调节复原阻力和压缩阻力的摩托车减震器。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减震器,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可调节复原阻力和压缩阻力的摩托车减震器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壳体、储油罐和活动设置在壳体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壳体之间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壳体中空开设有供储油罐容置的内胆,所述储油罐外周壁与内胆内周壁之间形成有回油腔,所述储油罐中空开设有压缩腔,所述压缩腔中设置有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头,所述储油罐上靠近活塞头位置开设有使回油腔与压缩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两个过油腔,两个所述过油腔分别与回油腔和压缩腔连通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过油腔连通的开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分别调节两个过油腔过油量的调节件。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储油罐居于内胆中且储油罐中设置有活塞头,活塞
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两个所述过油腔中均设置有过油轴,两个所述过油轴均与各自对应的过油腔之间连接有第一密封套,所述第一密封套将过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过油轴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过油孔,所述前腔与过油孔连通设置,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与过油孔连通的过渡腔,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使过渡腔与后腔导通的出油孔,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与过油孔同轴设置且过渡腔居于调节孔和过油孔之间,所述调节孔与过渡腔连通设置,所述调节孔中螺纹连接有调节轴,所述调节轴始端为用于穿入过渡腔的封堵端,所述调节轴末端为用于穿出壳体的调节端,所述调节轴直径与过油孔直径一致设置,所述封堵端外周壁环向开设有倾斜面且封堵端端面直径小于调节轴直径设置,所述开孔居于两个后腔之间且两个后腔通过开孔连通设置,所述调节轴即为调节件。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在油液进入到过油腔中时油液先进入到前腔,而后通过过油孔进入到过油轴内部,再流动至过渡腔中,通过开设的出油孔流通至后腔中,再通过开孔实现两个后腔中油液的流动;上述技术中在需要调节复原阻尼力或压缩阻尼力时可旋转对应过油腔中的调节轴,而调节轴与调节孔螺纹连接且调节轴封堵端居于过渡腔中,使得调节轴旋进或旋出时调节轴封堵端会在过渡腔中移动以此减少或增加过渡腔中的容积,以此改变油液经过渡腔的速率和数量,进而起到改变过油量的目的,过油量改变以此达到调节复原阻尼力和压缩阻尼力的目的;上述技术中封堵端外周壁环向开设有倾斜面且封堵端端面直径小于调节轴直径设置,使得调节轴可旋进至过油孔开口处,即在调节轴旋进最深位置时油液只能经倾斜面与过油孔开口处内周壁之间的缝隙进入到过渡腔中,以此实现最小过油量;上述技术中第一密封套的设置用于密封过油轴与过油腔之间间隙,同时将过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以此起到控制过油量和过油速率的目的,同时与调节轴配合实现调节目的。
6、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对应两个过油腔位置均开设有穿孔,所述过油轴与穿孔之间连接有第二密封套,所述第二密封套外周壁与穿孔内周壁螺纹配合设置,所述第二密封套内周壁与过油轴外周壁螺纹配合设置。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第二密封套的设置避免油液外溢,以此提高壳体密封性,同时第二密封套外周壁与穿孔内周壁螺纹配合设置且第二密封套内周壁与过油轴外周壁螺纹配合设置,提高过油轴与第二密封套之间的密封性能,进一步的提高壳体的密封性能。
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油轴开设有密封孔,所述密封孔与调节孔连通设置,所述密封孔与调节轴之间连通有配合套,所述配合套外周壁与密封孔内周壁螺纹配合设置,所述调节轴外周壁与配合套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配合套外周壁与第二密封套内周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密封圈。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配合套的设置进一步的提高调节轴与过油轴之间的密封强度,同时调节轴外周壁与配合套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且配合套外周壁与第二密封套内周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密封圈,进而避免油液外溢,且避免油液对调节轴旋转造成影响。
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调节轴上开设有预紧槽,所述预紧槽中设置有预紧垫,所述预紧垫与配合套内周壁抵接配合设置,所述预紧槽与预紧垫之间连接有预紧弹簧。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预紧槽、预紧垫和预紧弹簧的设置以此提高调节轴在调节孔中的稳定性,确保在调节轴旋进或旋出后其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即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调节轴不易受到外界应力影响而在调节孔中旋转以此导致阻尼力改变。
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补充罐,所述补充罐中空开设有容腔,所述容腔与任意一个过油腔之间连通有进油孔。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的是:上述技术中补充罐和进油孔的设置以便多余油液可进入到容腔中,即提高整个油路的路径长度,可增加油液变相提高整个油路的含油量,进而提高阻尼力可调节范围。
14、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壳体、储油罐和活动设置在壳体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壳体之间连接有减震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空开设有供储油罐容置的内胆,所述储油罐外周壁与内胆内周壁之间形成有回油腔,所述储油罐中空开设有压缩腔,所述压缩腔中设置有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头,所述储油罐上靠近活塞头位置开设有使回油腔与压缩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两个过油腔,两个所述过油腔分别与回油腔和压缩腔连通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过油腔连通的开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分别调节两个过油腔过油量的调节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过油腔中均设置有过油轴,两个所述过油轴均与各自对应的过油腔之间连接有第一密封套,所述第一密封套将过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过油轴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过油孔,所述前腔与过油孔连通设置,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与过油孔连通的过渡腔,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使过渡腔与后腔导通的出油孔,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与过油孔同轴设置且过渡腔居于调节孔和过油孔之间,所述调节孔与过渡腔连通设置,所述调节孔中螺纹连接有调节轴,所述调节轴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对应两个过油腔位置均开设有穿孔,所述过油轴与穿孔之间连接有第二密封套,所述第二密封套外周壁与穿孔内周壁螺纹配合设置,所述第二密封套内周壁与过油轴外周壁螺纹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油轴开设有密封孔,所述密封孔与调节孔连通设置,所述密封孔与调节轴之间连通有配合套,所述配合套外周壁与密封孔内周壁螺纹配合设置,所述调节轴外周壁与配合套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配合套外周壁与第二密封套内周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轴上开设有预紧槽,所述预紧槽中设置有预紧垫,所述预紧垫与配合套内周壁抵接配合设置,所述预紧槽与预紧垫之间连接有预紧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补充罐,所述补充罐中空开设有容腔,所述容腔与任意一个过油腔之间连通有进油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中设置有分隔盘,所述分隔盘将容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下腔与进油孔连通设置,所述分隔盘外周壁与容腔内周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密封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充罐上开设有与上腔连通的调压孔,所述调压孔中螺纹连接有堵塞螺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壳体、储油罐和活动设置在壳体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壳体之间连接有减震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空开设有供储油罐容置的内胆,所述储油罐外周壁与内胆内周壁之间形成有回油腔,所述储油罐中空开设有压缩腔,所述压缩腔中设置有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头,所述储油罐上靠近活塞头位置开设有使回油腔与压缩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两个过油腔,两个所述过油腔分别与回油腔和压缩腔连通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过油腔连通的开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分别调节两个过油腔过油量的调节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过油腔中均设置有过油轴,两个所述过油轴均与各自对应的过油腔之间连接有第一密封套,所述第一密封套将过油腔分隔成前腔和后腔,所述过油轴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过油孔,所述前腔与过油孔连通设置,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与过油孔连通的过渡腔,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使过渡腔与后腔导通的出油孔,所述过油轴上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与过油孔同轴设置且过渡腔居于调节孔和过油孔之间,所述调节孔与过渡腔连通设置,所述调节孔中螺纹连接有调节轴,所述调节轴始端为用于穿入过渡腔的封堵端,所述调节轴末端为用于穿出壳体的调节端,所述调节轴直径与过油孔直径一致设置,所述封堵端外周壁环向开设有倾斜面且封堵端端面直径小于调节轴直径设置,所述开孔居于两个后腔之间且两个后腔通过开孔连通设置,所述调节轴即为调节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鹏,陈坚,董邦寅,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力尔诺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