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网储能,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变电站全寿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的变电站储能系统主要通过蓄电池储能,有效使用周期较短,无法满足变电站的实时调度需求,且储能系统独立运行,难以实现综合能源协同控制,不利于电网平稳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的变电站储能系统无法满足变电站的实时调度需求,且储能系统独立运行,难以实现综合能源协同控制,不利于电网平稳运行的技术问题。
2、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包括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蓄电池、控制单元、甲醇重整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吸附脱碳单元、甲醇存储单元、新能源发电单元和变电站;
3、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蓄电池、甲醇重整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吸附脱碳单元、新能源发电单元和变电站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
4、新能源发电单元分别连接变电站、蓄电池和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
5、蓄电池与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连接;
6、甲醇重整单元连接吸附脱碳单元,吸附脱碳单元分别连接甲醇合成单元和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分别连接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和甲醇存储单元;
7、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配置有电解模式和发电模式。
8、
9、余热回收单元分别连接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和甲醇合成单元。
10、可选地,新能源发电单元包括光伏发电系统。
11、可选地,控制单元包括主控单元和从控单元;
12、主控单元分别连接从控单元、新能源发电单元和变电站;
13、从控单元分别连接蓄电池、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甲醇重整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和吸附脱碳单元。
14、可选地,主控单元与从控单元之间通过s7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15、可选地,从控单元包括第一电池管理系统、第二电池管理系统、第一子控单元、第二子控单元和第三子控单元;
16、第一电池管理单元与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连接,第二电池管理单元与蓄电池连接,第一子控单元与甲醇重整单元连接,第二子控单元与甲醇合成单元单元连接,第三子控单元与吸附脱碳单元连接。
17、可选地,甲醇存储单元为不锈钢甲醇储罐。
18、可选地,新能源发电单元还包括风力发电系统。
19、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方面提供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20、实时监测新能源发电单元的发电量和变电站的用电负荷;
21、当新能源发电单元的发电量超过变电站的用电负荷时,控制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工作在电解模式,同步启动甲醇合成单元,合成液态甲醇存储于甲醇存储单元中;
22、当新能源发电单元的发电量未超过变电站的用电负荷时,控制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工作在发电模式,同步启动甲醇重整单元和吸附脱碳单元,生成氢气用于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发电。
23、可选地,还包括:
24、判断变电站当前需求的响应类型,响应类型包括短时暂态响应和长时稳态响应;
25、当需要短时暂态响应时,控制蓄电池启动参与响应,当需要长时稳态响应时,控制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启动参与响应。
26、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2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将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以及甲醇重整、蓄电池、甲醇重整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吸附脱碳单元、和新能源发电单元与变电站融合设计,使得变电站储能系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工作在发电模式或储能模式,实现削峰填谷和负荷跟随,多功能融合实现了综合能源协同控制和灵活互动,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助力电网平稳运行,解决了现有的变电站储能系统无法满足变电站的实时调度需求,且储能系统独立运行,难以实现综合能源协同控制,不利于电网平稳运行的技术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蓄电池、控制单元、甲醇重整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吸附脱碳单元、甲醇存储单元、新能源发电单元和变电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余热回收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新能源发电单元包括光伏发电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主控单元和从控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控单元与从控单元之间通过S7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控单元包括第一电池管理系统、第二电池管理系统、第一子控单元、第二子控单元和第三子控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甲醇存储单元为不锈钢甲醇储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新能源发电单元还包括风力发电系统。
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单元、蓄电池、控制单元、甲醇重整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吸附脱碳单元、甲醇存储单元、新能源发电单元和变电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余热回收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新能源发电单元包括光伏发电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主控单元和从控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电站储能协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主控单元与从控单元之间通过s7通信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青丹,李紫勇,黄慧红,杨柳,李东宇,王勇,刘智勇,赵崇智,刘静,宋浩永,韦凯晴,吴培伟,李助亚,裴利强,王婷延,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