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32587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1-15 2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组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与连接架构成滑动连接,用于对不同尺寸的待安装电池模组进行夹持;第二夹持组件,与连接架连构成滑动连接,用于对进入电池箱前的待安装电池模组进行托持;吸附组件,与连接架连接,用于对进入电池箱前的待安装电池模组进行吸附;下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与连接架连接,并对进入电池箱后的待安装电池模组进行下压。该入箱机构不仅能解决了现有电池安装设备功能单一、电池模组入箱一致性差,需要人工辅助安装的问题,而且性能稳定、自动化作业的精度高,提升了电池入箱作业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组装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的飞速发展,动力电池的生产工艺愈加进步和完善,各种工艺也对锂电池行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减少成本,现在市面上多采用ctp结构,直接将成组模组放入电池箱中。

2、目前pack箱中模组组合排列方式不确定性造成模组入箱难度加大,以往的模组入箱设备兼容性差,往往一套设备只能生产一款pack,设备换型时间长、操作不便等问题。为了提高pack箱的能量密度,pack箱基本未留出模组抓手的抓取空间,原来模组入箱基本采用人工入箱的方式,部分也使用机器人抓取模组入箱,但因空间原因,不能完全将模组入到箱体底部,导致模组会有一段行程是自由落到箱体中。由于模组与箱体间空间较小,很难保证模组落到位。另外,电池箱底部有涂胶工艺,为了保证模组与箱体底部胶水充分接触,原来都是需要采用单独的压紧机构对模组进行保压,工序繁琐,成本高。由于模组和电池箱来料差异性,导致模组入箱一致性差,后续安装ccs组件出现偏差。因此,亟需解决。</p>

3、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度调节组件(60),与连接架(10)连接,用于调整待安装电池模组(A)进入电池箱的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20)包括夹爪(21)和夹持驱动部(22);所述夹爪(21)与连接架(10)的底部构成滑动连接;所述夹持驱动部(22)安装在连接架(10)上,并带动夹爪(21)沿连接架(10)底部的水平方向相互靠拢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度调节组件(60),与连接架(10)连接,用于调整待安装电池模组(a)进入电池箱的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20)包括夹爪(21)和夹持驱动部(22);所述夹爪(21)与连接架(10)的底部构成滑动连接;所述夹持驱动部(22)安装在连接架(10)上,并带动夹爪(21)沿连接架(10)底部的水平方向相互靠拢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30)包括第二夹持竖向驱动部(31)、l型竖直连接板(32)、伸缩部(33)和托板(34);所述第二夹持竖向驱动部(31)安装在连接架(10)的两侧,并分别与连接架(10)构成滑动连接,且第二夹持竖向驱动部(31)与l型竖直连接板(32)连接,并带动l型竖直连接板(32)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所述托板(34)与l型竖直连接板(32)的底部构成滑动连接;所述伸缩部(33)安装在l型竖直连接板(32)上,并带动托板(34)沿l型竖直连接板底(32)部的水平方向往复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组件(40)包括吸附动力部(41)、第一吸附连接杆(42)和第一吸附板(43);所述第一吸附板(43)用于对待安装电池模组(a)的顶部进行吸附;所述吸附动力部(41)与连接架(10)连接,并与第一吸附板(43)连通,用于提供第一吸附板(43)吸附待安装电池模组(a)的吸力;所述第一吸附连接杆(42)的顶端与连接架(10)连接,底端与第一吸附板(43)垂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入箱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组件(60)包括竖直角度调节部和水平角度调节部;所述竖直角度调节部的顶部与沿水平面移动的三轴桁架机构连接,底部与水平角度调节部连接,用于带动水平角度调节部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水平角度调节部与连接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昌林蔡汉钢王高鹏孙涛梁驰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