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和方法,系统包括施工点下游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自然沉淀单元、加药单元、药剂紊流混合单元和橡胶坝式无扰动沉降单元。施工扰动产生的浊水沿水流经自然沉淀后,与加药管道投放的水质净化剂在疏浚土填筑形成的龙口区域产生紊流混合,继而雍高进入橡胶坝形成的无扰动沉淀池,实现絮凝颗粒沉淀。该系统和方法实现了疏浚土的资源化利用,结构形式提高了水力停留时间并有效降低施工扰动,净化剂紊流混合和絮凝沉淀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因环保疏浚施工产生的表层淤泥悬浮物和浊度等污染负荷,降浊效果显著,施工简便,可随施工点的变化移动安装重复利用,成本低廉且不影响河道正常通水和行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疏浚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关于全面促进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助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推动,对河道水质、景观、航运和防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各地关于河道综合治理的环保疏浚工程数量迅速增加。环保疏浚工程主要利用绞吸船舶等设备实现河道开挖扩深、污染浮泥吸取、障碍浅滩的清除等目标。
2、在环保疏浚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段的河道中受机械扰动,河底表层轻质污染浮泥、泥沙易受扰动产生悬浮现象导致施工段水环境浊度增大,并通过水流扩散严重影响下游非施工段的水质,尤其是对于水源地的河道而言,进水悬浮物和浊度指标的巨大变化会冲击水厂的正常运行。目前,应用于河道的净化系统多为针对河道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而设计的吸附、过滤系统,具有成本高、效率低、可施工性差等特点,对施工扰动浊水降浊适用性差。
3、因此,针对上游河道环保疏浚施工扰动的浊水,需要提出一种降浊效果显著、可施工性强、成本低廉的系统及方法,保障下游非施工段河段的水环境质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施工点的下游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河道内的自然沉淀单元、加药单元、药剂紊流混合单元和橡胶坝式无扰动沉降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平流式沉淀池尾端的渣浆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道和施工点之间的距离,即自然沉淀单元的长度为10~2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施工点的下游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在河道内的自然沉淀单元、加药单元、药剂紊流混合单元和橡胶坝式无扰动沉降单元,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平流式沉淀池尾端的渣浆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道和施工点之间的距离,即自然沉淀单元的长度为10~2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道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出药口,所述出药口的间距为10~1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上游河道疏浚施工扰动浊水降浊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堰是由疏浚清淤底泥制备而成的均质土围堰,所述围堰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10-4cm/s,所述围堰和上游加药管道之间的距离为2.0~5.0m,所述围堰和下游第一橡胶坝之间的距离为2.0~5.0m,所述龙口区域的宽度为河道宽度的30%~5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旭远,刘汨莎,洪国军,尹纪富,冒小丹,郑世华,王费新,王作斌,陆寅松,刘功勋,程书凤,舒敏骅,周忠玮,邢津,金鹏,谢康,沈智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